美媒声称中国的做法,完全错误了!华尔街日报刊文声称,中国现在的做法,这是选择继续

幻竹论明渊纪事录 2025-11-07 16:21:17

美媒声称中国的做法,完全错误了!华尔街日报刊文声称,中国现在的做法,这是选择继续以科技与制造业为核心驱动力,而不是优先改善民生和刺激内需。   北京在26年至30年的发展蓝图中,号召全国动员,采取“超常规措施”在半导体等关键技术上实现决定性突破,以加快科技自立自强进程。   先说说最实在的工资。30 年前的工厂工人,一个月挣几百块,连顿肉都得算计着吃;现在深圳电子厂的熟练工,月薪一万五早就不是新鲜事。去年前三季度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更说明问题: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 5.2%,农村居民增速还跑到了 6.0%。这钱从哪儿来?   总不能靠喊口号。看看工业数据就明白,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涨了 9.6%,装备制造业涨了 9.7%,3D 打印设备、工业机器人这些新玩意儿产量都快翻倍了。制造业往上走一步,工资才能跟着往上跳一级,这是最朴素的经济逻辑。   年轻人的饭碗更能说明问题。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要是进了半导体、生物医药这些新赛道,起薪就能让退休的父母羡慕。上海一家芯片设计公司的应届生,去年平均起薪就到了 18 万,比传统行业高了近一倍。   这不是个例,国家力推科技突破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就业拉动。前三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在 5.2%,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失业率才 4.7%,要是没有高科技企业扩招、制造业升级带来的岗位,哪来这么稳的就业形势?   有人可能会问:“国家把钱投去搞技术,是不是就顾不上民生了?” 这其实是把账算错了。就像家里过日子,不能把所有钱都花在当下的柴米油盐,得留着钱装修房子、给孩子交学费,这才是长远打算。   现在全球都在抢科技高地,日本砸 10 万亿日元(约 4688 亿元人民币)搞 2 纳米芯片,韩国拿出 232 亿美元扶持半导体,欧盟直接建了跨 28 国的芯片设计平台。   人家都在拼技术、抢未来,中国要是不跟进,等到核心技术被卡脖子,不光高科技产业赚不到钱,连汽车、家电这些民生产品都得涨价 —— 去年芯片短缺的时候,不少车企减产,车价涨了好几千,这就是教训。   再说中国搞科技突破也不是喊口号。从 2026 到 2030 年的规划里,“超常规措施” 全是真金白银:半导体企业能享受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最高能抵掉 175% 的应纳税额;武汉、上海的半导体产业园里,政府直接投钱建净化车间、买测试设备,企业拎包就能入驻。   合肥一家做工业装备的公司,去年光政策补贴就拿了 2000 多万,老板说这些钱全砸进了实验室,现在他们的精密机床已经能替代进口产品,价格还便宜三成。实验室里的科学家连夜攻关,不是为了面子,是为了让中国产业不再看人脸色,最终能让老百姓用上更便宜、更可靠的产品。   美媒说中国 “选错了”,其实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他们自己国家早就把科技当成命脉,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砸了 520 亿美元扶持本土产业,还逼盟友搞 “芯片脱钩”。   怎么到中国这里,搞技术自立就成了 “错误”?说到底,他们怕的是中国突破技术封锁后,既能造出高端芯片,又能让老百姓收入持续增长,这种 “科技 + 民生” 的双提升,会戳破他们的霸权逻辑。   其实民生改善从来不是 “选择题”。深圳工人能拿高工资,是因为制造业从组装代工升级到了核心部件生产;年轻人能拿高起薪,是因为科技产业创造了高附加值岗位;居民消费能力稳步提升,是因为产业升级带来了收入增长。   前三季度核心 CPI 连续回升,9 月份已经涨到 1.0%,这说明老百姓除了基本生活,还有钱花在教育、医疗上,这不正是民生改善的最好证明?   现在全国上下都动了起来:大连的造船厂在造高端装备,杭州的药企在研发抗癌新药,北京的实验室在攻坚芯片材料。这些努力最终都会变成老百姓口袋里的收入、超市里丰富的商品、就业市场上充足的岗位。   等到 2030 年,中国在半导体、工业装备这些领域实现突破,不光能赚全世界的钱,更能让民生福利有更坚实的支撑 —— 就像 30 年前没人想到工厂工人能月入过万,未来我们说不定能看到,高端医疗、优质教育能变得更普惠。   那些说中国 “选错了” 的声音,本质是没看懂发展的辩证法:今天对科技制造的投入,就是明天民生改善的底气。要是真听了他们的话,放弃技术攻坚,才真会让民生失去长远保障。

0 阅读:2
幻竹论明渊纪事录

幻竹论明渊纪事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