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一名新疆男子退伍后,被分到供销社上班,给当地百姓赊账10000多元货物而丢了工作,他感慨:做人不能心太好!不料,在他落魄时,萍水相逢之人接连帮助,又唤醒了他心底的善良,从而让他感动中国。 失去工作后,阿里木江开始靠卖烤羊肉串谋生。他辗转多地,最终在2001年落脚贵州毕节。生意刚起步时十分艰难,他曾因无证经营被没收烤箱,陷入困境。 但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一位素不相识的酒吧老板借给他100元作为本钱,这雪中送炭的帮助重新点燃了他内心的希望。 2002年,阿里木江在贵州镇远路遇山火,毫不犹豫地参与救火。事后,当地林业局奖励他300元,他将这笔钱连同自己的200元,通过妇联捐给了一位濒临辍学的贫困生。 这是他慈善之路的起点,也让他第一次深切感受到,即使微薄的援助也能对需要的人产生重要影响。 此后,阿里木江的慈善行动便没有停止。他了解到一个叫周勇的男孩患有肾病却无钱医治,不仅自己捐款,还通过媒体呼吁社会援助,最终帮助周勇获得免费治疗。 从2006年起,他在毕节学院设立“阿里木助学金”,之后又在贵州大学设立助学金,用卖羊肉串的收入资助贫困学生。十多年间,他捐赠超过20万元,资助了数百名学生。 阿里木江的善行并不局限于教育领域,当玉树地震、雅安地震等灾难发生时,他多次亲赴灾区,不仅捐款捐物,还直接参与救援工作。 例如,玉树地震后,他自带锅碗瓢盆和食材,不顾高原反应,在灾区奋战十余天,为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做饭。 2023年积石山地震和2025年贵州榕江特大洪灾等灾害发生后,他也总是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捐款捐物,参与救灾。 尽管慈善捐赠金额巨大,阿里木江的个人生活却十分简朴。他租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一件15元的毛衣穿四年,常常是一个馕加一杯水就解决一顿饭。 他认为,生活简单吃饱即可,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更有意义。 阿里木江的善举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他先后获得“贵州省道德模范”、“全国助人为乐模范”等荣誉称号,并于2012年当选“感动中国”人物。他的家乡新疆和静县还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助学基金。 从一个因“心太好”而失去工作的供销社员工,到感动中国的“草根慈善家”,阿里木江·哈力克的故事印证了一个道理:世间的善意如同涟漪,即使最初只是微小的举动,也能扩散开来,温暖无数人。 他的经历表明,善良可能偶尔会让人受伤,但坚持善良终将引领人们抵达温暖的彼岸。 读者朋友们,如果你们身边也有这样默默奉献的普通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他们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发现和传递身边的感动。 信息来源: 央广网《2011年感动中国"草根慈善家" 捐助甘肃寒门学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