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嫌疑人裴某某构建起双重虚假身份——“央企正式工”与“丧偶富豪”,以此精准诱捕单身母亲申女士。在确立恋爱关系后,裴某某以“共同购房”为饵,诱骗申女士透支信用卡7万元,更于事后销毁借据,彻底抹除经济诈骗痕迹。悲剧爆发于2025年的一个琐事争执时刻:在出租屋内,裴某某持刀向申女士连续捅刺16次,其中颈部、肝脏等5处致命伤致其当场死亡。行凶后,裴某某未施救助便潜逃。其庭审辩称为“故意伤害”,毫无悔意,拒不道歉。而申女士9岁的稚子,至今仍沉浸于母亲“外出”的善意谎言中。 此案绝非偶发,而是“亲密关系诈骗+极端暴力”这一高危犯罪模式的典型展演。此类罪犯的剧本始终相似:他们披着亲密关系的外衣,对受害者建立起心理与经济双重操控。诈骗往往是人身侵害的序曲——一旦受害者表现出反抗或索财意图,暴力便成为他们维护控制的终极手段。裴某某对致命器官(如肝脏)的多次精准捅刺,已强烈昭示其剥夺生命的主观意图。法庭审理的关键就在于:这些致命位置的选择与反复捅刺的动作,是否能充分锚定其“故意杀人”的主观恶意?况且裴某某的前科劣迹(抢劫、盗窃)、行凶后逃逸及庭审中漠然无悔的表现,无疑应成为法庭从重量刑的重要砝码。申女士家属“一分赔偿不要,必须杀人偿命”的泣血声明,既是至痛的呐喊,也是对罪行与刑罚必须对等的朴素正义诉求。 此案悲剧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前社会肌理中深嵌的三个症结病灶—— ⑴、平台监管的严重盲区:大量赃款常迅即流入直播打赏、赌博等资金黑洞。当前亟需在支付系统中设置更强力的实时监控与异常大额交易干预机制。 ⑵、舆论场中的性别倾斜:社会对以男性为主体的“捞男式”犯罪谴责常显力道不足,存在变相淡化恶性本质的风险。这种“软性评判”极易形成有毒示范效应。 ⑶、受害支持体系的缺位:如单亲母亲这类高风险人群亟需专项的婚恋安全教育及易于触达的法律援助,目前的支持网络仍脆弱不堪。 申女士家属要求改判的呼声,承载着无数类似受害者的殷殷企盼——严惩裴某某,不仅是对一位痛失慈母的孩子的交代,更为建立打击“骗财害命”犯罪链的司法基准确立基石。正义不惟在结果的裁决中彰显,更需于犯罪预防机制的完善中生长。唯利刃挥向恶魔,方能告慰亡魂、抚平生者创痕,真正切断由骗至死的血腥链条。
犯罪嫌疑人裴某某构建起双重虚假身份——“央企正式工”与“丧偶富豪”,以此精准诱捕
亲切芒果
2025-11-07 22:35: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