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日本把核污水往海里倒,全球骂声一片,连海鲜都没人碰。可两年过去,不但日本海鲜照样出口,还越卖越多。这到底是大家忘了怕,还是日本搞了什么新路子? 日本核污水排海两年后海鲜出口逆势回暖,不是大家忘了怕,而是日本用“舆论降温+渠道造假+规则钻营”的三重套路,把全球消费者的健康焦虑变成了自己的赚钱生意,这种踩着海洋生态红线的“复苏”,本质是无耻的利益算计。 2023年8月排海之初,全球骂声震天,中国当即全面暂停日本水产品进口,韩国渔民上街抗议,日本海鲜出口额暴跌至十年新低,可短短两年时间,局面反转的背后,全是精心设计的操作。 首先是舆论层面的“冷处理”,日本吃透了人类对长期风险的感知惰性,核污水危害是缓慢累积的,没有即时的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没有突发的健康危机,公众的警觉性自然被磨平。 再加上媒体报道遵循“常态即无新闻”的规律,相关报道从日均62篇骤降至每月不足10篇,社交媒体算法也因互动率暴跌而减少推送,形成“少关注→更少报道→更不关注”的恶性循环。 让核污染这个生死议题,慢慢被新的国际热点冲淡,这哪里是遗忘,分明是被刻意制造的信息真空蒙住了眼睛。更恶心的是日本在出口渠道上的“造假套路”,明着进不了中国市场,就玩起“曲线救国”的把戏。 他们把海鲜先运到越南、泰国等第三国,换个“东南亚进口”的标签,再转手卖给全球,甚至在海外设厂加工,让福岛产的鱼虾摇身变成“XX国制造”,普通消费者根本无从分辨。 更无耻的是玩文字游戏,超市标签上写着“太平洋西北海域”,听起来远离福岛,实则就是核污水扩散的核心区域,这种“洗产地”的操作,让反对排海的国家防线形同虚设。 同时日本还抱紧IAEA报告的“大腿”,拿着所谓“检测合格”的证明向欧美施压,让法国、德国等国放宽进口限制。 要知道IAEA的报告只针对核水本身,根本没验证放射性物质在鱼虾体内的长期富集风险,而科学家早已证实,锶-90在鱼体内的浓缩倍数能达到80倍,碘-129的半衰期更是长达1570万年,这种拿短期数据掩盖长期危害的伎俩,简直是把全球消费者当傻子。 所谓的出口回暖说到底离不开日本对规则的钻营和地缘政治的算计。 中国作为日本海鲜曾经的最大市场,2022年占其全球出口份额的22%,禁令让日本对华出口额从871亿日元暴跌至61亿日元。 日本为了挽回损失一边通过外交施压,一边配合中方的独立监测要求,2025年6月实现部分地区水产品有条件解禁,近期更是有6吨北海道扇贝重返中国市场。 但这根本不是日本海鲜变安全了,而是中方建立了全国沿海放射性监测网络,实施100%查验,把风险控制在了可监管范围内。可即便如此,仍有68%的中国消费者明确表示会回避日本水产品。 日本却把这种监管下的有限开放,当成了“安全背书”,在全球市场大肆宣传,再加上美国等国嘴上支持、实则悄悄加码检测的双重标准,让其得以在灰色地带游走。 说到底日本海鲜出口的“复苏”,是一场用舆论操纵、渠道造假和规则漏洞堆砌的虚假繁荣,既不是公众忘了核污染的危害,也不是日本真的解决了安全问题。 他们所谓的“新路子”本质上是逃避责任的歪路子,是把海洋当垃圾场、把消费者健康当赌注的自私行径。核污水排海计划要持续30到40年,放射性物质的累积危害迟早会显现,现在越卖越多的日本海鲜,不过是在透支未来的生态安全和国际信任。 当大家为“合格标签”放下戒心时,殊不知自己正在为日本的不负责任买单,而这种饮鸩止渴的繁荣,终会被时间戳穿,留给全球的只会是难以逆转的海洋污染和健康隐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