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俄罗斯只剩下一种武器是中国还需要的,而且短期内无法替代,也是中国愿意大量继续从俄罗斯采购的武器。 要知道当年红极一时的苏 - 27 战斗机,如今咱们的歼 - 16 早就性能反超;S-300 防空导弹的位置,也被射程更远的红旗 - 9B 顶替;就连现代级驱逐舰的技术,都融进了 055 大驱的设计里。 可偏偏有一种装备,中国至今还得看俄罗斯脸色,短期内根本没法彻底替代。这就是航空发动机,堪称中国航空工业最显眼的 “命门”。 别以为只有几十年前中国才缺发动机,现在照样离不开俄罗斯的供应。就说外贸主力 FC-1 “枭龙” 战斗机,从 2005 年签第一份合同起,就一直用俄罗斯克里莫夫公司的 RD-93 发动机。 截至 2022 年,俄罗斯已经给咱们交付了 157 台,其中 40 台装在中国的枭龙原型机和量产机上,剩下 117 台通过咱们转交给巴基斯坦。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还把控着转售许可,咱们能把装着 RD-93 的枭龙卖给埃及、沙特这些国家,全得俄国人点头。要是断了货,不仅枭龙的出口得黄,连 FC-31 隐身战斗机的验证机都没动力可用。这货早年在航展亮相时,挂的就是 RD-93 发动机。 大型飞机的发动机更是被俄罗斯卡着脖子,运 - 20 战略运输机刚首飞那几年,用的全是俄罗斯的 D-30 发动机,就算后来换了国产涡扇 - 18,性能也跟 D-30 没本质区别。 虽说现在涡扇 - 20 大涵道比发动机已经在测试,能让运 - 20 载重更大、航程更远,但从央视报道里两架运 - 20 并排执行任务的画面看,新发动机真正全面替代还得等阵子。 毕竟航空发动机这东西不是造出来就行,得经过成千上万个小时的试飞验证,万一出点岔子,满载伞兵和装备的运输机可经不起折腾。 有人说咱们不是有涡扇 - 15 了吗?是,这款给歼 - 20 量身定做的发动机确实快量产了,据说年底就能大规模装机,解决了之前叶片过热的老毛病。 可问题是,歼 - 20 现在才二十来架,要想跟美国在亚太部署的两三百架 F-35 抗衡,至少得造 200 架才行。涡扇 - 15 刚解决量产问题,产能肯定跟不上,短期内歼 - 20 的扩产还得靠俄罗斯发动机过渡。 更别说那些直升机、教练机用的中推力发动机,咱们的涡扇 - 13 虽然是在 RD-93 基础上改的,2021 年就通过了生产线验收,但实际装机量还没上来,市场认可度远不如原装货。 俄罗斯能一直拿捏住这个命脉,靠的是真功夫。就拿图 - 160 轰炸机用的 NK-32 发动机来说,单台加力推力能到 25 吨,比咱们现在最先进的涡扇 - 15 还高不少,而且采用三转子布局,燃油效率比同类产品高 10%,能让轰炸机多飞 1200 公里。 这种技术积累不是一朝一夕能赶上的,苏联从 1977 年就开始研制,中间停产二十多年,2016 年恢复生产时还能拿出升级版,光这份家底就够咱们学一阵子。 更现实的是,发动机采购还绑着军贸链条。咱们买俄罗斯发动机,不仅是为了自家装备,还得支撑枭龙的出口生意。巴基斯坦、尼日利亚这些客户认 RD-93 的牌子,要是换成国产涡扇 - 13,人家未必敢下单。 毕竟战斗机发动机要是出故障,摔的可是飞行员的命。俄罗斯也精明,特意放开转售许可,既赚了发动机的钱,又能通过咱们维持自己在国际军贸市场的影响力,简直是双赢。 当然中国也没坐以待毙,2024 年珠海航展上,中国航发一下签了 1500 多台通航发动机的订单,总金额超 100 亿,还展出了近半数新展品。但航空发动机这 “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从来都是慢工出细活。 美国花了三十年才搞定 F-135 发动机,俄罗斯的 NK-32 更是迭代了半个世纪。咱们从涡扇 - 10 到涡扇 - 15 用了十五年,想彻底摆脱对俄依赖,没个七八年根本不现实。 所以说,俄罗斯现在手里最硬的牌就是航空发动机。别的武器中国要么能造,要么能找到替代,唯独这玩意儿,短期内还得乖乖掏钱买。这就像当年中国用稀土拿捏 G7 一样,俄罗斯也靠着发动机,让咱们在军贸合作中多了份 “顾忌”。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依赖也是倒逼中国技术突破的动力。等哪天涡扇 - 15、涡扇 - 20 真能全面替代俄制产品,俄罗斯手里的这张王牌,怕是就要变成废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