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真有意思。郭正亮刚在四川逛完表示,看到了更丰富的大陆。 好多人好奇,这趟

洞察观史 2025-11-10 15:44:20

这事儿真有意思。郭正亮刚在四川逛完表示,看到了更丰富的大陆。 好多人好奇,这趟四川之行到底让他看到了什么?毕竟以往讨论相关话题,不少声音总围着几个固定标签转,这次能说出 “丰富” 二字,背后肯定藏着实打实的见闻。   这事儿得从他 10 月 17 日的行程说起。   根据报道,郭正亮一行专门走进了成都的 EIR 公司,这还是他本次成都行唯一到访的科技企业。   进了公司他没闲着,扎进研发实验室和产品展示区仔细看,还近距离体验了 “天行者 2 号” 人形机器人。   听说他当场戴上专业设备,跟着机器人做动作,参与产品数据采集,实打实感受了一把技术研发的细节。   体验完他忍不住夸了两句,一是佩服人家 “一年两代” 的迭代速度,二是认可全栈自研的硬实力,连品牌理念 “创造有温度的机器人” 都记在了心里。   后来聊的时候,他还特意提了技术落地和两岸产业融合的话题,看得出来是真琢磨进去了。   这可不是客套话,能让一个常评时事的人专门花时间体验数据采集,说明这技术确实戳中了他。   我去年因公前往成都,那独特的体验,也是至今仍在心底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难以忘怀。   那种科技和烟火气撞在一起的感觉,确实不是单一标签能概括的。   郭正亮看到的 “丰富”,其实藏在这种反差里。   1 月 9 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赴 EIR 开展调研。调研期间,着重考察了同款 “天行者” 人形机器人以及 “灵瞳” 四足机器狗。这些产品并非仅能于实验室中运行。在 11 月刚落幕的成都七中育才学校科技月活动里,“灵瞳” 一展风采,为莘莘学子带来了精彩展示。   这意味着四川的科技不是摆样子,早已经钻进了校园和产业里。   以前总有些刻板印象,觉得西部只有传统文化没有前沿科技,郭正亮的见闻刚好打破了这种偏见。   他参观的 EIR 公司,能做到从算法到硬件全栈自研,这种实力放在任何地方都算亮眼。   更有意思的是,他没只盯着技术参数,反而关注 “机器人成为人类朋友” 的理念,这说明大陆的科技发展不只有硬实力,还带着人文温度。   这种 “硬科技 + 软人文” 的组合,正是 “丰富” 的最好注脚。   成都的朋友跟我说,现在川剧演员会用短视频拍后台化妆,三星堆博物馆搞起了数字文物互动,连老家的果园都用上了智能灌溉。   这些不是刻意做给外人看的,是当地人实实在在的生活日常。   郭正亮能感受到,恰恰因为他走进了企业、贴近了真实场景。   有人说这只是 “选择性展示”,这话就有点片面了。   四川省科协专门去调研的企业,肯定得有实打实的技术沉淀;能走进中小学校园的机器人,也不可能是中看不中用的摆设。   2024 年就有台湾科技团队来四川合作,把精密制造技术和大陆的应用场景结合,搞出了适合家庭的服务机器人原型。   这种产业层面的互动,比任何宣传都有说服力。   你们身边有没有过 “亲眼所见打破固有印象” 的经历?我以前总觉得农村跟不上时代,直到去四川眉山的村子里,看见农户用手机直播卖柑橘,用无人机撒农药,才明白所谓 “落后” 只是没见过而已。   郭正亮的感受大概也类似,没去之前可能听了不少二手信息,真到了四川,才发现科技、文化、民生早就拧成了一股绳。   他的话其实给了个提醒:认知这东西最怕 “想当然”。   两岸隔了一道海峡,要是总靠屏幕和传言了解对方,难免会把复杂的世界简化成几个标签。   EIR 的机器人再先进,不如亲自戴设备体验一次;四川的发展再亮眼,不如走街串巷感受一回。   这种实地接触带来的冲击,是任何间接信息都比不了的。   现在越来越多台湾朋友来大陆走走,有人去广东看制造业,有人来四川看科技,有人到云南看乡村。   走得多了就会发现,这里没有统一的 “模板”,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个领域都有藏不住的活力。   这种多元和立体,正是 “丰富” 的真正含义。   就像咱们认识一个人,不能只靠别人描述,得自己相处才知道性格。   了解一个地方也是一个道理,郭正亮的四川之行,说白了就是 “见了真人、看了真景”。   往后要是有机会,不管是台湾朋友来大陆,还是大陆朋友去台湾,多走多看多聊,自然能打破隔阂,看到更真实的彼此。   这种基于实地感知的理解,才是最扎实的。   毕竟机器人的流畅动作骗不了人,街头的烟火气装不出来,这些实实在在的细节,构成了最生动的 “丰富”。 信息来源: 中国新闻网——2025-10-19台湾时事评论员郭正亮:两岸旅游早就该“从从容容”恢复 川越海峡——2025-10-23台湾时事评论员郭正亮走进成都:“看到了更丰富的大陆”

0 阅读:38
洞察观史

洞察观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