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中国遗传学之父李景均,受到不公正对待后,毅然前往香港,可因为没有身份

青霭悟禅机 2025-11-10 21:07:53

1950年,中国遗传学之父李景均,受到不公正对待后,毅然前往香港,可因为没有身份证明,他无法得到美国签证,也不能前往其他国家!当诺贝尔奖获得者穆勒得知后,亲自给美国国务院写信,请求派人到香港接他...........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李景均,1912年10月27日出生于天津大沽镇,尽管家庭条件普通,但他从小对农业和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936年,李景均从金陵大学农学专业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彼时的中国正处于动荡时期,国家的农业发展亟需科学技术的提升,而李景均希望学成归国,为国家的农业科研贡献力量,因此,他决定赴美留学,深入学习植物育种和遗传学。 1937年,李景均启程前往美国,进入康奈尔大学农学院,他在这里专攻植物育种和遗传学,埋头钻研遗传学的核心理论,尤其是群体遗传学的相关内容,在导师的指导下,李景均深入学习了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科学理论,并结合实验取得了重要成果,1940年,李景均顺利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为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学术视野,他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通过这一阶段的深造,李景均对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有了更加全面的掌握。 1941年,李景均带着妻子克拉拉从美国返回中国,回国途中,因战事影响,原本计划15天的航程,最终耗时51天才抵达香港,到港不久,日本军队便入侵香港,李景均一家被困数月,在朋友的帮助下,他们辗转抵达桂林,尽管归国之路充满艰辛,但李景均始终怀抱为祖国贡献力量的信念,此后,他先后在广西大学、金陵大学等学校任教,将自己所学的遗传学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抗战胜利后,李景均受邀进入北京大学农学院,担任教授兼农学系主任,他积极组织实验课程,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并致力于推动遗传学在中国的发展,在北京大学工作期间,李景均完成了《群体遗传学导论》的书稿,为国内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参考。 随着国内学术环境的变化,遗传学研究逐渐受到一些非学术因素的干扰,李景均所拥护的理论与国内部分主流观点存在分歧,学术讨论逐渐变得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李景均仍试图通过翻译国外学术著作,促进对科学理论的理解和交流,他希望通过深入探讨和比较,不断推动遗传学研究的发展。 1950年初,李景均暂别北京大学,前往香港准备赴美,由于缺少身份证明文件,他在香港滞留了一段时间,无法直接办理赴美签证,这一事件在国际学术界引发广泛关注,诺贝尔奖得主赫尔曼·穆勒得知情况后,通过学术界的渠道,向美国政府递交申请,建议协助李景均赴美,穆勒的信函得到了积极回应,美国相关部门特派人员协助李景均完成了赴美手续。 1951年,李景均抵达美国,在匹兹堡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继续从事遗传学与生物统计学的研究,他提出的随机与双盲试验方法成为医学研究中的重要原则,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试验中,对医疗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在学术研究的同时,李景均还积极培养后辈学者,为遗传学领域注入新生力量。 信息来源:纪念李景均先生逝世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现代史》

0 阅读:0
青霭悟禅机

青霭悟禅机

观人生百态,尝世间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