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连问高市早苗3大问题,日本首相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外交这事,说细一点是分寸,说直一点是态度,话摆在桌上,人对人,国家对国家,谁在演,谁在做,眼睛都在看着。 十一月初,高市早苗在国会开口,一句意思摆明白,中国推进国家统一,日本动武处理,安倍那句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往前再迈一格,直接往存亡去靠。 这时候该问,第一问,是不是给台独递信号,是不是把岛内一些人情绪往上推,林剑在记者会上讲过,中国要把话问清,是不是在给台独鼓劲,是不是在给赖清德构建心理支点,这些年岛内风向飘着摇着,美国那边拱着,日本这边打光,你这一嗓子下去,像把火源往可燃处一放。 身份再看,你是日本最高行政岗位,站在议会话筒前,场合是立法机构,话不是小圈子闲聊,一句丢出去,可能牵动军警系统准备,可能压掉两国之间多年形成的默契,台湾议题,中国说过很清楚,国家统一是底线,底线不是拿来试水温,把这句话记在案头,也会记进战略档案。 第二问,你是准备在行动层面阻滞中国统一,还是口径失控一次,别看只是一个词,存亡危机事态,这不是随口搭配,这是写在日本法制框架内的触发项,安倍时期那套新解释,把集体自卫权口子掰开,只要判断出现所谓存亡威胁,就能动用自卫队集体行动,白话就是,可以跨出家门去用兵器。 高市这番表述,外界听到的指向很清楚,一旦台海生变,日本准备进入军事状态,这并非纸面搭建阶段才开始,配套条款、程序路径、同盟协作,这些年一直在修补,在预置,在演训,她这一句,相当于把钥匙挂在门口,任何节点一匹配,门就能开。 动作摆上台面,中国不可能不回应,舆论不是重点,关键是力量准备和策略校准,面对是两套体系对着做题,推演路径在走,情报信号在跑。 第三问,中日关系要往哪边走,你前脚同中国代表坐下谈,讲尊重中日四个政治文件,讲一个中国立场不变,后脚站在国会,把出兵这个词放进台湾议题,这不是政策分歧,这是互信地基被掏空, 两国挨得近,经贸链条密,日常供应挂钩,任何剧烈动作,先冲击的往往是工厂流水线和市场信心,美国那一套可以靠遥远海岸缓冲,日本这边没有那样的地理距离,汽车、机电、化工、材料,环环相扣。 资源侧再看,稀土大头来源在中国,这个比例不小,中国方面暂停稀土谈判那一下,东京市场波动立刻能看见,这也只是起步动作,还有芯片关键材料,还有航空与海工用钛合金,还有新型功能材料,一张张牌放上来,谁承压更重,账本摊开就能看。 真要把中日关系拖进低温区,产业层面的冷凝会很快,资本、技术、人才都在测温,你这边扛多久,你那边公众情绪多久转为理性问责,这些都不是口号能过的坎。 高市想干什么,国内政治版图一眼能看出点动向,自民党席位起伏,派系之间拉扯,她需要一个集中视线的议题,把安全牌往外打,手里那张最好用的,就是台海,借着同盟体系的风声,摆出强硬姿态,向华盛顿要安全订单,向国内讲管理能力,这套剧本,华府玩过无数轮。 对象不同,剧本节奏就不同,中国不是伊拉克,不是阿富汗,也不是十几年前的中国,制造、科技、供应链、军事准备,系统性变化摆在那,你把对面当旧版本,判断就会跑偏。 这一次中国抛出的三问,不是争词夺句,更不是舞台效果,这是把话说到能记录在案的地步,你的身份是日本首相,你的话指向可以触发自卫队跨域行动,你触碰的是中国国家底线。 线给你划清,不支持台独,不进行军事介入,不以国家安全名义对中国主权做消极动作,三条明明白白,谁越线,谁自己承担结果。 中国不再等解释,观测点已经设在后续动作,文件、军演、法案、部署,都会看,也都会记。 高市要走强硬路线,要把所谓安倍遗产拿在手上,政治算盘可以有,国际场合需要分寸,时代已经换挡,中国对历史问题不会存幻想,对外部介入不再放空档。 想把自己塑成战时领军人物,先把后果清清楚楚算到最后一格,国家与国家交往,不是个人舞台竞演,也不是试炼场那套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