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满脸大胡子的印度三哥指着中国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流感叹说:“在中国待了这么多天以后,我终于明白了我们印度人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印度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他们在1970年代和我们一起起步的,同样的人口,他们也曾经饿死过,他们没有食物,很多人都是从那种日子里熬过来的,而我们印度现在还是这样活着,而中国现在简直疯了,他们正在利用科技,疯狂的迈向下一个层次,疯狂的进步!”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和印度经济起点差不多。1978年中国GDP只有1495亿美元,占全球1.7%,印度当时也类似,人口都过亿,很多人挨过饿。中国没停步纠结困难,先抓粮食问题。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从1970年代推广开来,到1980年代产量大增。中国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3亿吨左右,稳升到2025年的6.5亿吨以上,自给率高,彻底甩掉饥饿标签。印度这边,粮食生产虽有进步,但2025年全球饥饿指数得分25.8,排123国中102位,属于严重级别。16.6%人口营养不良,35.5%儿童发育迟缓,18.7%儿童消瘦。政府有时质疑报告数据,而不是马上动手解决。这种回避,让问题拖着没完没了。中国思路是直面核心,先吃饱再图发展,印度还卡在温饱线上转圈。 中国解决粮食后,转头砸钱搞基建,知道路通财通。从1978年公路89万公里、铁路5.2万公里起步,到2025年公路超550万公里,铁路16万公里,高铁达5万公里,高速公路18.4万公里,全世界第一。随便一个地级市都有高铁,货物当天送达,经济血脉活络起来。印度规划了八千公里高铁,到2025年建成比例基本为零,主要靠19世纪殖民时代的老铁路,60%线路没更新。每年铁路事故超1500起,效率低,安全隐患大。中国一步步咬牙干,印度规划多执行少,这种差距直接影响物流和增长速度。基建是中国发展的硬底子,印度这里像半拉子工程,拖累整体步伐。 科技投入是两国拉开距离的关键。中国明白靠人不如靠己,研发经费从2023年的4698亿美元,到2024年超4960亿美元,占GDP2.64%,企业占大头。成果亮眼,发明专利申请全球第一,2024有效国内发明专利476万件,国际专利连续四年领先。科技论文占全球28.9%,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产量世界首位,大飞机C919和国产邮轮都搞出来了。印度研发投入2023-2025年不到500亿美元,占GDP刚过0.6%,企业比例低,全球研发前2500强企业只26家。专利授予2023年76053件,2023-2024年上到10万,但论文占比仅2%。中国企业主导创新,印度公部门担大头,投入少见效慢,怎么追得上? 两国思维方式差异像天堑。中国是计划式推进,一个五年规划接一个,目标稳不乱。从1978改革起步,专注解决一个问题再下一个,粮食、基建、科技层层递进,坚持长期投入。结果经济总量从1978的1495亿,到2025约17.7万亿,人均GDP13687美元。印度经济总量2025约3.9万亿,人均2878美元,中国是印度的4.76倍。印度常喊口号,回避饥饿数据,基建计划一大堆落地难,研发舍不得多花钱。经济规模涨了,但旧问题没根除,增长不稳固。中国像一台机器,步步实干;印度像散沙,劲没使在一处。 印度一些人开始反思这种差距。2025年社交媒体上,有印度网友讨论中国高铁和科技,承认中国专注执行值得学。印度政府推基础设施升级,但铁路事故频发,2024年多家大事故暴露安全短板。相比中国高铁网覆盖全国,印度Mumbai-Ahmedabad高铁项目到2025年噪音屏障装了188公里,但整体进度慢,依赖外资。中国高铁从2008起步,到2025年5万公里,出口技术到海外。印度铁路升级了2.3万公里轨道,但事故率高,需更多协作。思维上,中国集权式推动高效;印度联邦制分散,协调难。这种对比,让印度人感叹不止。 中国发展不光经济,还带科技跃升。2025全球创新指数,中国排前,专利工业化率53.3%,科创集群24个全球领先。印度专利申请从2013-14的4.3万升到2023-24的9.2万,授予率升,但R&D占GDP仅0.6%,公私比例75%公部门主导。企业创新弱,难转化成果。中国企业如华为2024研发投1790亿人民币,专利超5万。中国领跑AI专利,印度AI专利2010-2025超8.6万,但总体落后。思维差异在这里显露,中国砸钱企业主导,印度政策激励少,私企参与低。 印度追赶需转变思路。2025预算推创新基金1万亿卢比,但R&D税激励需加强。相比中国政府研发支出2023超1100亿美元,印度整体低。两国人口红利类似,但中国教育和技能培训更系统,劳动力转向高科技。印度饥饿问题影响人力质量,儿童发育迟缓拖后腿。中国从1978人均收入低,到2025翻倍多倍,靠实干。印度需学中国,直击问题不回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