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绝望?是失望?英伟达总裁黄仁勋居然对着英国媒体说:中国将会毫无悬念赢得Ai人工

绾玉说 2025-11-11 21:06:21

是绝望?是失望?英伟达总裁黄仁勋居然对着英国媒体说:中国将会毫无悬念赢得Ai人工智能的竞争,老美3亿美民的优越感瞬间掉进太平洋! 黄仁勋先称“中国将赢得AI竞赛”,旋即又补上“中国仍有差距”。此二言论仿若一对完美的矛盾体,前后相悖,令人不禁对其观点的一致性心生疑虑。这可不是什么口误,更不是老黄前后不一,这其实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这场全球AI竞赛里,藏得最深的商业算盘、模式差异和一个追赶者最真实的挣扎。 别急着猜谁输谁赢,黄仁勋的矛盾表态,更像是一场超级马拉松的发令枪,而枪声背后,藏着至少两套剧本。 首先,他那句“中国必胜论”,就是敲给美国科技圈的一记警钟。这位曾公开批评美国出口管制是“极为愚蠢”的务实派大佬,太清楚封锁的副作用了。他这话就是想告诉那些感觉良好的美国同行:别睡了,再自满下去,真的会催生出一个被逼出来的强大对手。 话风一转,他又在网上给市场吃定心丸,强调中国的技术差距。这一下就成了保护自家商业利益的“安全阀”。等于告诉华尔街和股东们,放心,游戏规则还在我们手里,英伟达的护城河深着呢。毕竟,2024年一季度财报里,英伟达中国区收入可是实打实地跌了25%,他们既要硬着头皮推出H20这样的“特供版”芯片,又得稳住自己技术领袖的人设。 这一收一放,恰恰揭开了中美AI发展的两条路子:一场应用驱动的“广度”与底层创新的“深度”之间的较量。 中国的优势就是大,大到不成比例。近百万AI从业者的宏大阵容,与硅谷仅两万专注大模型的精锐力量相比,规模堪称悬殊。前者浩浩荡荡,后者相对寥寥,差距一目了然。更别提超过10亿的网民,每天都在贡献全球超两成的数据量。这就形成了一个无敌的应用场景:从抖音算法把点击率硬生生提高10-15%,到华为和上汽合作的智能工厂,一个“场景喂数据,数据养模型”的循环飞速运转,AI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率高达68%,把美国的45%甩在身后。 而美国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深度”。无论是奠定今天所有大模型基础的Transformer架构,还是全球开发者都离不开的TensorFlow这类开源框架,根子都在美国。更不用说黄仁勋自己的英伟达,几乎垄断了高端GPU,掌握着全球AI的算力命脉。他们并非赛道之上风驰电掣、速度拔群的选手,而是掌控全局、精心制定跑道规则之人,于幕后运筹帷幄,以规则引领方向。 这就让追赶者面临一个巨大的悖论:外部的技术封锁,既是卡在脖子上的紧箍咒,也是踩在脚底下的风火轮。 困境明明白白摆在那。中科院的报告指出,国内AI算力芯片自给率还不到20%。就算是国产的希望之星华为昇腾910C,在大部分工作场景下,性能还是比英伟达H100差了8-12%。这是现实差距,没法回避。 但另一面,封锁的刺激作用也极其惊人。就像黄仁勋警告的那样,压力正在催生出强大的本土力量。据说昇腾910C的月产量已经冲到了20万片,这种追赶的决心和速度,让人想起历史上的两次反击:一次是80年代日本存储芯片挑战美国,催生了美国的SEMATECH联盟;另一次就是5G时代,华为在围堵中专利数和市场份额依然领先。 所以,与其去赌谁能赢,不如看懂黄仁勋这番话的弦外之音。这场竞赛不是短跑冲刺,它更像一场漫长的拉锯战。在这场长跑中,中国的“应用广度”和美国的“创新深度”会长期并存、互相塑造。这场技术赛跑终究不是零和游戏,当所有人都在讨论脱钩和对抗时,别忘了,真正的终点线,或许是建立起全球都认可的伦理共识,让技术最终能为所有人服务。

0 阅读:46

猜你喜欢

绾玉说

绾玉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