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母亲。谁知

笑蓝说 2025-11-12 12:42:44

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母亲。谁知95岁高龄的老母亲,看到多年未见的他,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2020 年国家最高科技奖颁奖现场,黄旭华举奖章望汕尾:“这荣誉属于所有核潜艇人。”   96 岁的他胸前挂着共和国勋章,想起 62 年前接下研制核潜艇任务的那个清晨,更想起 1988 年深潜试验后,那场迟到三十年的归家。   1958 年,34 岁的他从船舶工业局被调往秘密基地,领导递来文件:“国家要造核潜艇。”   那时中国连核潜艇图纸都没有,西方技术封锁,他带着团队从 “零” 开始摸索。   没有资料就拆算玩具潜艇,不懂核反应堆就泡在图书馆,用算盘算海量数据,算坏的算盘堆满了角落。   1970 年 12 月 26 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 “长征一号” 下水,他躲在人群后偷偷抹泪 —— 这滴泪里,有突破的喜悦,也有对家人的愧疚。   为保密,他连父亲临终都没能见最后一面,只收到家书。 父亲在信里写 “你是国家的人,要好好做事”,他攥着信纸,指腹反复摩挲字迹,把思念压进心底。   1988 年深潜试验,是中国核潜艇的 “生死考验”。200 米深海中,舱体每平方厘米要承受 21 公斤压力,一旦出现裂缝,全艇人都将遇险。   同事劝他 “您是总师,在指挥船等就好”,他却穿上潜水服:“我熟每一个零件,跟大家一起下潜,才能安心。”   潜艇下潜时,仪表盘发出 “咯吱咯吱” 的响声,艇员们手心冒汗,他却盯着数据冷静安抚:“别慌,这是正常应力反应。”   直到潜艇成功上浮,舱门打开的那一刻,海风裹着咸腥味扑来,他才长长舒了口气 —— 试验成功了,中国核潜艇终于闯过了 “死亡线”。   没等庆功宴开场,他就攥着口袋里的零钱,在码头附近的小卖部买了张去汕尾的临时火车票。 三十年没见母亲,他想立刻扑进那个熟悉的老宅院。   火车颠簸了十几个小时,他穿着沾着海上盐霜的灰色工装,袖口还蹭着试验船上的油污,就站在了老家的青砖墙前。   墙根爬满青苔,院门上的铜环没了光泽,他抬手叩门,“当当” 声和记忆里儿时的声响一模一样。   开门的侄女愣了几秒,突然喊 “三叔”,声音发颤。 屋里,95 岁的母亲正坐在藤椅上缝补旧衣服,线穿了好几次都没进针孔。   听见动静,母亲慢慢抬头,浑浊的眼睛盯着他,手里的针 “啪嗒” 掉在衣襟上。   他赶紧蹲下身,握住母亲冰凉的手,指腹能摸到她掌心的老茧 —— 那是一辈子操持家务、带孙女磨出来的。   “妈,我回来了。” 话刚出口,喉咙就发紧,三十年的思念和愧疚,都堵在这简单的五个字里。   母亲的眼泪顺着眼角皱纹往下淌,滴在他手背上,烫得他鼻子发酸,自己的眼泪也忍不住掉下来。   母亲没问他这些年去哪了、做了什么,只颤巍巍地摸他的脸颊、拍他的肩膀,像是在确认眼前的人不是幻觉。   侄女炒了他小时候爱吃的咸鱼茄子、豆豉蒸肉,母亲把碗里的肉一块块夹给他,反复说 “瘦了,多吃点”,眼神里满是疼惜。   他想告诉母亲,自己造了能护着国家的核潜艇,想解释这些年没回家不是不孝,可看着母亲满是皱纹的脸,最终只化作一句 “妈,让您等久了”。   此后他仍没停下脚步:优化核潜艇设计,培养科研团队,把几十年的研发经验写成百万字手册,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人。   2013 年,87 岁的他首次公开身份,媒体称他 “中国核潜艇之父”,他却摆手:“是集体的功劳,我只是做了该做的。”   2019 年,他获共和国勋章,颁奖词里写 “你隐姓埋名三十年,铸就大国重器”,台下掌声雷动,他却想起母亲夹给他的那块肉,眼眶泛红。   2020 年拿最高科技奖时,他捐出奖金,用于资助青年科研人员:“要给年轻人机会,让海防事业后继有人。”   如今他虽年近百岁,仍每天去办公室,整理核潜艇资料,给学生讲研发故事,讲 1988 年深潜试验后的那场归家。   他的贡献不止于造潜艇:打破西方垄断,让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筑牢海防屏障,更留下 “自力更生、甘于奉献” 的精神。   中国核潜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背后是他和团队用青春、汗水甚至亲情换来的。   汕尾老宅院的青砖墙还在,偶尔有参观者驻足,听着他 “藏” 了三十年的故事,听着那场满是愧疚与温情的归家。   而黄旭华,依旧像当年那个躲在人群后看核潜艇下水的年轻人,眼里装着国家的海疆,心里记着母亲夹给他的那块肉 —— 那是他坚守的动力,也是他永远的牵挂。     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官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

0 阅读:61
笑蓝说

笑蓝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