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我们驻日大使馆刊文称,日本历史上多次以“国家存在危机”为借口发动对外侵略,“满蒙生命线论”是20世纪初日本军国主义为侵华战争炮制的核心理论之一。 这番表述,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重申,也是在当下国际局势愈发复杂的背景下,对日本右翼势力不断试图美化侵略历史的有力回应。 说起“满蒙生命线论”,其实很多人并不陌生,这个理论最早出现在日本明治末期和大正初期,到了昭和时期彻底成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核心借口。 大致意思就是,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要想国家生存、发展,必须获得外部的资源供应,而“满洲”和“蒙古”被他们视为维系日本国运的“生命线”。 这套说辞听上去像是经济战略,实则是为对外扩张找理由,它把侵略合理化,把殖民包装成生存需求,说白了,就是为了掠夺资源、控制土地而编造的一套“国家不可不战”的借口。 日本当年打着这面旗帜,在中国东北强行设立伪满洲国,接着不断推进到华北、华东,直至全面侵华。 他们占领东北后,不是简单的军事控制,而是系统性地掠夺资源、压迫百姓、摧毁主权。煤矿、铁路、工厂都成了他们的战时机器,普通百姓的生活被打得支离破碎,所谓“生命线”,其实是建立在中国人民的血泪之上。 驻日使馆这次发声,背景也很重要,这几年,尤其是近期,日本国内一些政治人物频频在历史问题上做文章,不仅否认南京大屠杀,还不断参拜靖国神社,甚至有人公开鼓吹“日本战时行为有其合理性”。 这些言论明显是在为过去的侵略洗地,想把当年的战争说成是“被逼无奈”的自卫行为,而这正是“满蒙生命线论”当年逻辑的翻版。 他们总是把自己描绘成“被资源困住的受害者”,却不提在中国土地上犯下的累累罪行。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近年来在安全政策上的调整也让人感觉到不安,修改安保政策、扩大防卫预算、加强与美军合作、甚至讨论发展进攻性武器,这一系列举动和当年军国主义崛起时的路径有些相似。 在这种情况下,驻日使馆的文章就显得尤为必要,不仅是在提醒日本社会不要重蹈历史覆辙,也是对外界敲响警钟,历史不是可以随便改写的,侵略行为不能因为时间久远就被淡化或遗忘。 其实,早在战后,东京审判对“满蒙生命线论”就有过清晰的定性,这套理论从一开始就是为侵略服务的战略包装,不具备任何自卫性质。 但遗憾的是,日本国内对这段历史的反思一直不够彻底,教科书里避重就轻,公众认知模糊,年轻一代甚至很多人不知道“九一八”事件的具体经过。 在这种历史教育缺失的背景下,一旦有政治势力鼓动民族主义情绪,很容易被误导。 中国这边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一直比较清晰,不仅因为这是国家被侵略的苦难记忆,更因为它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屈辱史的集中体现。 正因为记得,所以才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歪曲和粉饰,这次驻日使馆的表态,也是对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历史记忆的一种坚守。 说到底,“国家危机”从来不该成为侵略别国的理由,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发展经济、获取资源的正当方式,而不是依靠军事扩张和殖民主义。 日本当年的“生命线论”,就是打着“生存”的旗号干着掠夺的事,如今如果再有人重复这些老调,无论换上多么现代的语言包装,本质都没变。 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是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基石,如果连这点都不能坚持,那么建立在战后和平之上的国际关系也就失去了根基。 驻日使馆这次的文章,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现实的提醒,历史教训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 尤其在当今世界多极化、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任何对历史的模糊甚至扭曲,最终都会反噬自身。 参考资料:京报网《牛弹琴:日本大佬也看不下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