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反转,11日特朗普在美国白宫宣布:美国不再向乌克兰付钱,现在他们通过北约向我们付款。 过去三年,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总额高达350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军援,实际上,美国给乌克兰的直接资金援助,占比还不到10%,其余70%以上都是武器和军事培训。 尤其11月5日,美国还宣布了11亿美元最新援助包,可这次,特朗普政府突然转向,把“直接给钱”改为“北约分摊”,名义上是减轻美国负担,实际上是让欧洲盟友多掏腰包。 美国这波操作背后的算盘并不难看懂,长期以来,美国军火商像洛克希德·马丁等企业,靠着对乌军售赚得钵满盆满。 数据显示,今年美军工对乌军售额同比增长40%,现在新体系下,欧洲盟友出钱采购美制武器,美国不光甩掉财政包袱,还能继续稳收军工订单。 北约新援助机制对成员国的压力立竿见影。德国要承担28%的费用,法国19%,就连经济规模很小的卢森堡,也被分摊了数亿欧元。 更关键的是,76%的采购订单都流向美国军火商。欧洲盟友表面上团结,实际上各有各的算盘。德国政府虽然支持框架内协调,但民众支持度已经从68%跌到39%。 法国总统马克龙则主张欧盟自建援乌基金,拒绝再花钱买美制武器,波兰建议动用被冻结的俄资产采购军备,匈牙利更是明确拒绝参与。 北约本来就是一个利益复杂、意见分歧的联盟,这次被美国一甩锅,内部矛盾只会更加突出,欧洲经济本就承压,德国、意大利等国要在“买安全”和“保民生”之间两难选择。 比如意大利已经削减医疗预算,来增加军费开支;而美国还要求北约盟国把军费开支提到GDP的5%,这对大多数欧洲国家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压力。 这一次,美国的“退场”姿态,也给俄罗斯提供了更多可乘之机。美国不再直接出钱,欧洲盟友分歧加剧,正好迎合了俄方的战略预期。 俄军近期加大了对乌克兰西部、尤其是利沃夫等军备枢纽的打击频率,试图切断西方的援助通道。 与此同时,俄方还在战场上动用温压弹等高杀伤性武器,宣称在2025年10月单日歼敌超1600人,进一步加剧了乌克兰战场的压力。 不仅如此,俄罗斯在政治上也抓住机会主动发声。外长拉夫罗夫公开表示,北约对乌援助“纯属生意”,强调俄罗斯对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不会动摇。 对俄罗斯而言,这种“北约内耗”的信号,无疑是战略上的利好,未来俄乌战场,俄罗斯有可能在西方援乌出现资金断档时,发动更大规模攻势。 最直接受影响的其实是乌克兰。北约新机制下,如果欧洲盟友无法及时补足资金,乌军很可能出现装备短缺,直接影响前线作战能力。 而且特朗普本人不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这让乌克兰的长期安全保障更显脆弱,在战略层面,这等于削弱了乌克兰对西方安全体系的依赖,乌克兰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安全和未来。 美国的逻辑很简单,就是“美国优先”,最大限度减少本国损失,把更多压力转嫁给盟友。美国既可以继续在俄乌冲突中当“裁判”,又能借助北约机制源源不断卖军火。 欧洲盟友则不得不为自己的安全埋单,财政和民意承受双重压力,美方这套实用主义外交,短期内确实减轻了财政负担,但长远看,可能加速北约内部的分裂。 从数据来看,美国新旧援助模式的差别非常明显,原来美国直接支付、承担主要资金来源;现在则变成欧洲各国分摊费用。 武器来源还是美国军火商,但美国收益更加直接,不仅有战略牵制,还能稳定军工利润。 至于欧洲,过去是“安全依赖”,现在则变成“财政负担”,这场“账目转移”,让欧洲国家陷入两难:不出钱安全受威胁,出钱又要压缩国内福利和发展预算。 当前的俄乌局势,也因美国的新政策变得更加复杂。北约虽然表面上继续援乌,但内部已现裂痕,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大国与东欧小国对援乌力度、方式、资金分担都存在重大分歧。 未来一旦欧洲盟友无法接力,美国又坚持不直接插手,乌克兰的处境将更加艰难,俄罗斯则可能趁虚而入,在军事和外交上争取更大主动权。 特朗普政府坚守“美国优先”,把风险和成本转嫁给盟友,既保证了军工巨头的收益,又避免在乌克兰问题上被拖下水。 欧洲盟友则不得不为“安全”买单,但内部的不满和矛盾已被悄然埋下,俄乌冲突的未来,也因此充满更多变数和不确定性。 美国这轮操作,实用主义色彩极浓,短期内美方轻装上阵,欧洲被迫承压,俄罗斯则在战略层面获得喘息空间。 乌克兰夹在大国博弈之间,既难以摆脱战火困局,又不得不面对未来可能的安全真空。 北约作为冷战遗产,在新一轮地缘博弈下,能否稳住阵脚,考验的不只是军费和武器,更是内部的团结与战略定力。 参考信源: 特朗普宣布:美国不再资助乌克兰,现在通过北约供应武器收钱,“我们花了3500亿美元,美国因乌克兰局势受损” 鲁中晨报2025-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