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对于美俄首脑峰会表现出公开积极的态度,核心事件在于俄方愿意推动外交接触,等待美国的回应。 佩斯科夫半个月前其实就流露过想谈的意思,拉夫罗夫这番表态,意思不“藏着掖着”了。普京团队有点明牌的味道,俄方希望拉开外交桌,哪怕桌上的牌不多,至少各方都能看清手上的底线。 布达佩斯那头热闹过一阵,特朗普的“要见就见”热情耗了没几天就凉了。这种变脸速度,外人还真跟不上节奏。才说要直接见普京,紧接着就反悔,怎么说,难道只是放个风试试水温? 俄方倒没显得失落,反而像是在等对面先迈一步,多一分姿态,少一点压力,好像谁都不想先当那个主动出击的人。美国政坛本身挺混乱,制裁是一边紧咬不放,贸易又非得靠俄罗斯的铀、氮肥扛着,这不是一种说不过去的纠结吗? 经济数据摆在那,战前俄GDP比现在多了8。7%。可美国照单全收俄的资源,2025年上半年才刚过去,居然都已经花了13亿美元。嘴上说得狠,手下却还离不开。是不是有矛盾?其实很普遍。 乌克兰这道坎更别绕开说。俄罗斯的底线说得清楚,一码归一码。非北约、主权承认,顿巴斯这些地方没得谈。美国还不是一样,背后欧盟撑腰,贷款五百亿欧元撑着乌克兰,谁都不轻易退让。这样下去,谁先让一步? 战事拖得时间太久了。三年被拖成了泥潭。到2025年10月,俄罗斯军人阵亡十三万五千,乌克兰七万七。前线每天就是伤亡、数字不断涨,下一个数字是不是自己,没人说得准。 你见过一座小村庄,打半年,二百多户只剩下四五个老人?去年赫尔松线那地方早已废墟,庄稼没人种,家门前长满荒草。听起来有点冷酷,可事实就摆在那。是谁的错?闹到如今,老百姓能有什么选择。 拉夫罗夫自己前几天说过,和美国的对话其实一直没停,只是没进展。他们常常有些具体方案,解决点小事,可到了大事,美国好像迟迟不肯画最后一个圈。是怕失算,还是真的没准备好? 欧尔班那边布达佩斯也想做牵线人,其实机会一直在。匈牙利忙着张罗场地,也盼自家国家能在大国夹缝中捞一点能见度,说白了,大家各有算盘。可欧盟呢?两头下注,化肥想便宜买,转头又给乌克兰送军火。没人觉得别扭吗?买卖和打仗,怎么都能混在一起? 俄罗斯咬死一个点,克里米亚的归属根本没有讨论空间,谁提也没用,打也不松口,谈也不会退让。 美国的摇摆,说是战略不如说是没主意。特朗普早上一个决定,下午就能推翻,每一步都看着国内风向走。援乌这事吵成一锅粥,真能扯得不断,拖了谁的后腿? 两国高层其实谁都明白,继续硬顶下去,谁都占不了好。拉夫罗夫和鲁比奥还经常电话,既然如此,为啥关键时刻老跑不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孙壮志一句话说透关键,不能随便开峰会,万一准备不充分,反倒丢了自己的主动权。这观点一半对一半不对,也许有点保守吧。 俄方不是服软,只是实在。热锅煮不熟的事,多拖一天不是消耗一天精力?阿拉斯加那个没头绪的会面,后遗症可一点都不小。经验吃过亏,这回讲究稳。 到底大国博弈,老百姓才是夹在中间那个最无奈的。油价和粮价涨的谁没经历过?冲突还没完,溢出效应全球都能感受到。这事真的还会拖很久吗? 你们觉得美俄到底谁更想谈?或许下次转身又变卦,咱们是不是只能干看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