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的每一次决策都自带“教科书级”参考价值,而他关于西方石油与茅台的两段心路历程,更是道破了顶级投资者的核心逻辑。 谈及布局西方石油,段永平曾坦言,正是看到巴菲特的动作后,他捕捉到一个独特的投资视角:“这其实是买油的一个很有意思的办法——相当于把油田直接‘存’在地底下。”不同于常规投资品会受时间磨损,地下的原油不会因持有而贬值,反而能穿越周期。“我就买一点拿着,可能放个20年”,这份笃定背后,是他对能源长期价值的判断:“20年以后油肯定不是这个价钱”,用时间换空间,成了他布局能源的关键逻辑。 而面对茅台时,段永平又展现出投资中“取舍的纠结”。他回忆,当茅台股价涨到2600块、2700块时,“我可想卖了”,因为从估值角度看,那个时点的茅台已明显偏贵。但真正让他犹豫的,并非对茅台本身的怀疑,而是仓位背后的“机会成本困境”:“我们的仓位太大了,我卖了以后我买什么?”他坦言,自己曾陷入反复权衡的“自我折磨”,可放眼整个市场,却始终找不到能替代茅台、兼具安全与收益的标的,最终选择继续持有。 这两次决策的反差极具深意:段永平的投资优先级从未局限于“要不要买这家公司”,而是先锚定“机会成本”——无论是用西方石油锁定能源的长期机会,还是因找不到更优标的而坚守茅台,本质都是在比较中选择“当下最值得的选项”。可见,对顶级投资者而言,看清“放弃的成本”,往往比判断“标的的好坏”更重要。
段永平的每一次决策都自带“教科书级”参考价值,而他关于西方石油与茅台的两段心路历
周仓与商业
2025-11-14 20:12:28
0
阅读:82
有怼必回
茅台现在一千四百多,你是夸他还是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