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神舟20宇航员, 全部开心安全地回来, 心里面却是莫名不舒服。这份不舒服绝非是不盼着他们安好,而是突然一下就心疼起杨利伟了。当年的他,是真真正正的孤勇者,一个人扛下了中国载人航天所有的未知,所有可能无法归来的风险。在神舟五号的船舱里,没有并肩的同伴,四周只有冰冷的仪器和深邃的黑暗,遇上任何状况都没人能搭把手,所有压力、恐惧和变数,全压在他一个人肩上。 2003年那趟飞天,地面看到的是顺利升空的荣耀,杨利伟经历的却是生死边缘的26秒。 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高度时,突然出现剧烈低频共振,8个G的负荷叠加着震耳欲聋的抖动,让他五脏六腑像要被震碎,眼前一片漆黑,一度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这种状况是地面千百次训练都没模拟过的,没人能给他支招,只能靠自己硬扛。 更让人揪心的是返回途中,飞船穿越黑障区时通信中断,舷窗外是1600到1800摄氏度的高温,右边舷窗突然出现裂纹,还在不断蔓延,紧接着左边舷窗也开始开裂。 他当时难免想起美国哥伦比亚号的悲剧,却只能独自盯着那些裂纹,在寂静中等待未知结局。直到后来才知道,那是防烧涂层开裂而非玻璃窗本身的问题,但在当时,这份恐惧没人能与他分担。 再看如今的神舟任务,航天员们有同伴协作,有成熟的技术保障,遇到问题能及时沟通,那些曾让杨利伟命悬一线的共振问题,早已通过他当年的反馈彻底解决。 从一人一天到多人长期驻留,从孤立无援到团队协同,中国航天的每一步进步,都是用杨利伟当年的勇气和风险铺就的。 他不是不怕,只是把恐惧藏在心底,把责任扛在肩上。正是这个敢为人先的孤勇者,用一次孤注一掷的飞行,为后来者扫清了障碍,让中国航天的飞天之路越走越宽。 如今的凯旋有多热闹,当年的孤独就有多沉重,这份心疼,是对开拓者最真挚的敬意,也是对中国航天来之不易的深刻体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