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要求澳大利亚表态,战时是否愿出兵台海,澳当局的回应斩钉截铁。“若台海爆发冲突,澳大利亚是否愿出兵?2022年3月的时候,时任澳大利亚国防部长的彼得·达顿还敢说一句“向台湾提供军火”。更早之前,彼得·达顿还表示澳大利亚会“直接派兵”,其态度的软化显而易见。 可才过三年,再采访他,却改口说“地区争端得优先用外交解决”,这软下来的架势,明眼人都能看出是咋回事——不是良心发现,全是现实逼的。 澳大利亚这国家,说白了就是靠卖资源过日子,而中国就是它最大的买家,这买卖关系比啥同盟都实在。 2023年澳大利亚铁矿石出口总量超过9亿吨,其中85%都卖到了中国,光这一项的金额就高达5910.55亿元人民币,占了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商品总额的54%,相当于每卖出10吨铁矿石,就有8.5吨是中国买家接手的。 更别提锂矿这种新能源时代的香饽饽,全球53%的锂供应都来自澳大利亚,而这些锂矿几乎全部销往中国,2023年一年澳大利亚就向中国出口了347.50万吨锂矿石,同比还增长了35.8%,毕竟中国的新能源产业需要这些原料,澳大利亚自然舍不得丢掉这块肥肉。 之前彼得・达顿敢喊着“直接派兵”、“提供军火”,说白了就是没尝到贸易受损的真正滋味,可真等中澳关系降温,他就傻眼了。 最明显的就是煤炭贸易,曾经澳大利亚煤炭对华出口量常年居高不下,可随着关系紧张,8月份中国进口澳大利亚动力煤同比下降55.1%,炼焦煤下降32.8%,到了10月份输华煤炭环比更是大跌近60%,仓库里的煤炭堆成了山,价格一路跳水。 不止煤炭,葡萄酒、牛肉、大麦、龙虾这些曾经的出口主力也遭了殃,有研究测算,光这几类商品的全年出口损失就高达230亿澳元。 这种贸易损失,最终都会落到澳大利亚普通民众身上,对华贸易给澳大利亚创造了近60万个就业机会,每个家庭每年的可支配收入能增加2600澳元,对华出口贸易更是占到了澳大利亚GDP的7%。 之前贸易受阻时,矿业公司裁员、农场主滞销,相关行业怨声载道,这些压力自然会传到政府耳朵里。 更关键的是,澳大利亚根本找不到能替代中国的市场,欧洲市场只占澳大利亚资源矿产销售的3%,美国甚至都没出现在主要出口目的地名单上。经合组织早就算过一笔账,如果全球同中国的贸易联系减弱10%,澳大利亚的经济产出将减少300亿澳元,占GDP的1.2%,受损程度仅次于韩国。 澳大利亚政府自己也做过三次内部调研,结果都是“无法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既有着巨大的需求,又能稳定消化澳大利亚海量的资源出口。 就算有些行业找到了零星的替代市场,比如大麦出口到沙特阿拉伯、菲律宾,也只能卖低价的饲料大麦,而不是之前卖给中国的高价麦芽大麦,赚的钱大打折扣,这种赔本买卖谁也不想长期做。 随着中澳关系止跌回稳,澳大利亚农产品对华出口迅速恢复,2024年澳大利亚重新回到中国农产品进口前三甲,出口额再次突破百亿美元,350家酿酒商重新进入中国市场,10家被禁令限制的牛肉加工企业也全部解禁,龙虾输华也恢复了常规检验检疫,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让澳大利亚政府更加清醒。 彼得・达顿从2022年喊着“派兵”、“提供军火”,到三年后改口“优先用外交解决”,本质上就是看清了现实:跟着美国喊口号换不来真金白银,反而会让本国经济受损,而讨好中国市场才能让出口数据好看、民众有饭吃、企业有钱赚。 所谓的美澳同盟听起来响亮,但美国可不会为了澳大利亚的利益买单,更不会接手澳大利亚每年数以亿吨计的铁矿石和锂矿,这种情况下,澳大利亚自然会选择软化态度,毕竟在生存和利益面前,所谓的政治表态根本不值一提。 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和中国的买卖关系才是最实在的,真要是因为台海问题得罪了最大买家,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所以这种态度转变根本不是良心发现,纯粹是现实逼出来的清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