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沦为透明! 2015年,斯巴鲁国内销量5.7万辆; 2016年,斯巴鲁国内销量6.4万辆; 2017年,斯巴鲁国内销量5.9 万辆; 2018年,斯巴鲁国内销量5.4 万辆; 2019年,斯巴鲁国内销量2.5 万辆; 2020年,斯巴鲁国内销量2.1 万辆; 2021年,斯巴鲁国内销量1.7万辆; 2022年,斯巴鲁国内销量1.2 万辆; 2023年,斯巴鲁国内销量7900辆; 2024年,斯巴鲁国内销量3635辆; 2025年前三季度,斯巴鲁国内销量3000辆。 曾经贴着技术男神标签的斯巴鲁,如今在中国市场几乎沦为透明,斯巴鲁的车主只有两种:一种是完全不懂车瞎买的,另一种是太懂车所以才买的。这句话是车迷圈中流传甚广的调侃,如今正随着斯巴鲁销量的持续下滑而逐渐失去意义。 回顾斯巴鲁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不乏高光时刻。2004年进入中国,2009年便以3.5万辆的成绩成为当年中国进口车市场增长最快的品牌。2011年,斯巴鲁在中国销量达到5.7万辆,2014年仍保持5.4万辆的年销量巅峰。 那时的斯巴鲁,凭借两大技术法宝:水平对置发动机和全时四驱系统,在SUV细分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斯巴鲁在中国市场的边缘化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产品策略、技术路线和市场趋势长期背离的必然结果。 技术路线的固执是斯巴鲁陷入困境的核心症结,曾经引以为傲的水平对置发动机,在燃油车时代尚能凭借低重心优势吸引小众拥趸,但在新能源转型加速的当下,这项技术的缺点被无限放大。作为内燃机中制造成本最高的结构类型,水平对置发动机不仅生产工艺复杂,更存在润滑系统设计缺陷导致的烧机油通病,维修保养成本远高于主流的直列或V型发动机。 电动化转型的严重滞后,也是让斯巴鲁彻底错失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原因之一。面对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斯巴鲁似乎始终站在岸边观望,眼睁睁看着潮水方向改变。 如果斯巴鲁不能在未来2年内推出真正有竞争力的国产电动车型,其在中国市场的最终结局可能不是转型救赎,而是黯然离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