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英国《金融时报》援引消息人士报道,美国官员已前往欧洲多国,推动用美

观今言史啊 2025-11-15 17:33:38

11月14日,英国《金融时报》援引消息人士报道,美国官员已前往欧洲多国,推动用美国能源产品替代俄罗斯能源产品。报道称,美方试图将欧洲市场上的俄罗斯天然气“从最后一个分子起”彻底清除。   从表面看,这像是一场跨国能源“清洁行动”,背后却牵扯着地缘政治、经济利益,甚至是对整个欧洲能源格局的再塑造。   这几年,欧洲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问题一直是焦点,很多国家的暖气管里流的,是从俄罗斯来的天然气。   虽然俄乌冲突后,欧洲国家开始寻找替代方案,也搞了不少“脱俄”的动作,比如找卡塔尔、挪威谈合作,甚至加快风能、太阳能的布局。   但说到底,俄罗斯天然气便宜、运输线路成熟,停起来容易,彻底断干净却没那么简单。   美国这次亲自下场,就是要帮欧洲“下最后一刀”,他们不仅是说说而已,而是派了官员直接跑到欧洲各国去,一对一地谈,甚至据说还带上了具体方案和合同草稿。   把话说得这么满,说到底是为了自己的液化天然气,美国这几年液化天然气产量猛增,早就想找个大买家来消化,欧洲这块市场既成熟又有支付能力,正好是个机会。   要说美国图什么?除了卖气赚钱,更重要的是控制权,能源是国家命脉,谁掌握能源,谁就有话语权。   俄罗斯过去通过天然气管道在欧洲建起了影响力,美国现在就是想把这块“桥头堡”拆掉,换成自己的。   这不仅仅是经济账,背后还有战略考量,一旦欧洲改用美国天然气,在能源上的依赖关系就会转移,美国在北约体系内的主导地位也会更稳。   问题是,欧洲真就这么容易“投怀送抱”吗?其实没那么简单,一些国家确实愿意配合,比如波兰、立陶宛这些对俄罗斯警惕心强的国家,早早就开始修建接收美国液化天然气的码头。   但像德国、法国这些能源使用大户,态度就没那么积极,他们得考虑成本、稳定性,还有国内企业和民众的接受度。   美国天然气虽然来了,但价格偏高,运输周期长,跟俄罗斯本地输送的管道气比,确实差了不少便利。   而且,欧洲现在面对的是双重压力,一边是要减碳,要推动清洁能源,另一边是现实的用气需求还在增长。   美国天然气的到来,确实能缓解一部分短期紧张,但长期能不能替代俄罗斯,没人敢打包票。   更别说俄罗斯也不是坐以待毙,他们在亚洲另起炉灶,和中国、印度、甚至中亚国家加紧能源合作,试图把欧洲市场的损失从别处补回来。   从中国角度看,这场美俄在欧洲的能源争夺战非常有意思,一方面,它暴露了欧洲在关键领域依赖外部的软肋。   另一方面,也再次说明,美国的“盟友”关系背后,是实打实的利益计算。   所谓替代俄罗斯,其实是在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而不是说美国有多慷慨,而是他们正好有货,正好欧洲缺气。   当然,美国这次操作也不是全无风险。万一哪天欧洲经济放缓,或者清洁能源真的上来了,天然气需求下滑,美国出口能力过剩,自己也可能面临压力。   而且,把俄罗斯逼得太紧,可能会让俄欧关系彻底破裂,对整个欧亚大陆的稳定也不是好事,美国现在看似掌握主动,但长远看,变数还很多。   总之,这次美国喊出“要从最后一个分子起清除俄罗斯天然气”,不仅是句狠话,更是一场精密的地缘部署。   这不是简单的商业竞争,而是政治、经济、战略三重博弈的体现,欧洲国家怎么选,是继续维持多元供应,还是彻底倒向美国?这将直接影响未来十年整个地区的能源安全和政治格局。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美国能源部部长:若欧洲希望美国加大对俄制裁,必须停止购买俄罗斯能源产品》  

0 阅读:0

猜你喜欢

观今言史啊

观今言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