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特斯拉加速淘汰所有中国产零部件,转而生产美国制造的汽车据11月14日报道,interestingengineering特斯拉公司(Tesla Inc.)正在启动一项激进且影响深远的供应链重组计划,旨在将其在美国生产的汽车与中国制造的零部件“脱钩”。据知情人士透露,这家电动汽车巨头的目标是在未来一到两年内,将其美国工厂(包括得克萨斯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超级工厂)所依赖的剩余中国产零部件全部替换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北美地区)的替代品。这一战略决策不仅是特斯拉的孤立行动,它更像是一个行业信号,反映了全球汽车制造商在动荡的贸易环境中被迫进行的集体转向。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本周也采取了类似行动,指示其数千家供应商必须从其供应链中剔除中国制造的零部件。一个以效率和成本为唯一导向的全球化汽车供应链时代,似乎正在加速走向终结。B“政治铁幕”下的供应链重组特斯拉加速供应链“去中国化”的决定,并非源于单一事件,而是华盛顿与北京之间长达数年的政策博弈、经济摩擦和技术竞争共同作用的结果。最直接、最迫切的驱动力来自美国的国内政策。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的规定是这一转变的核心。该法案为购买电动汽车的美国消费者提供高达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但这笔补贴附带了极其严苛的供应链采购条件。从2024年开始,任何含有由“受关注的外国实体”(FEOC)制造或组装的电池组件的车辆将失去补贴资格;从2025年起,这一限制将扩大到包括由FEOC提取、加工或回收的关键矿物。中国企业和实体被明确列在FEOC名单中。对于特斯拉而言,这意味着其在美国市场销售的任何车辆,如果其电池(例如来自宁德时代或比亚迪的电芯)或关键材料(如石墨、锂、钴)供应链的任何一环与中国有紧密关联,都将失去关键的7500美元价格优势。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北美电动车市场,这一定价劣势是致命的。其次,不稳定的关税环境使长期成本规划变得几乎不可能。据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高管在应对中美贸易冲突中不断变化的关税时面临巨大挑战。美国今年对中国进口商品(特别是电动汽车、电池和芯片)施加的高额关税,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并使制定一致的定价策略变得极为困难。如果说IRA法案和关税是来自美国的“拉力”,那么中国近期的出口管制措施则构成了强劲的“推力”。汽车行业,尤其是电动汽车,高度依赖稀土元素(用于电机磁铁)和石墨(用于电池负极)。中国对这两种关键材料均实施了出口限制。此举沉重打击了全球汽车制造商,迫使他们意识到将关键材料供应过度集中于单一国家的巨大风险。对特斯拉而言,这不仅是成本问题,更是关乎生产线能否持续运转的生存问题。新冠疫情期间的全球供应链中断是最初的警钟,而近期的地缘政治事件,如中国与荷兰之间因汽车芯片供应产生的紧张局 ... ...(此处省略,以模拟完整长度) ... ... 局势,则进一步证实了多元化的必要性。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特斯拉的“近岸外包”战略正在全速推进。其位于墨西哥新莱昂州的超级工厂项目,被视为承接北美供应链重组的关键节点。特斯拉一直在积极鼓励其在中国的供应商(包括非中国公司但在中国设厂的供应商)在墨西哥建立新的生产基地,以便在符合《美墨加协定》(USMCA)和IRA法案的前提下,为其得克萨斯州超级工厂供货。这不仅缩短了物流距离,更重要的是,它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内建立了一个政治上更“安全”的供应链闭环。B汽车巨头的集体转向与“两个特斯拉”的平行战场特斯拉的行动并非孤例。就在本周,通用汽车公司向其数千家供应商发出了明确指令,要求它们在规定期限内(据报道为2027年)将其供应链中源自中国的零部件剔除。这一举措的激进程度甚至超过了特斯拉的内部计划,标志着底特律传统巨头们也在进行同样的战略收缩。从福特到通用,美国汽车制造商正面临着相同的困境:它们必须在“中国成本”和“美国安全”之间做出选择。中国在过去二十年里建立的庞大、高效且成本低廉的零部件生态系统是无可替代的。中国不仅主导着电池和稀土等关键材料的加工,还在芯片、精密模具和电子元件等领域拥有巨大优势。要求供应商“脱钩”说起来容易,但执行起来极其困难且成本高昂。这意味着供应商必须建立“中国+1”甚至“中国+N”的重复生产线,或者彻底放弃其在中国的庞大投资。这将在未来几年内不可避免地推高汽车的制造成本,而这些成本最终很可能将转嫁给消费者。然而,在分析特斯拉的全球战略时,必须看到一幅更复杂、甚至有些矛盾的图景。就在特斯拉北美业务竭力“去中国化”的同时,其在上海的业务却在执行截然相反的“深度本地化”战略。特斯拉的上海超级工厂是其全球最高效、利润最丰厚的工厂之一。该工厂生产的汽车不仅供应庞大的中国市场,还大量出口到亚洲和欧洲。与美国工厂不同,上海超级工厂的供应链绝大多数(据称超过95%)来自中国本土供应商。这种“两个特斯拉”并行的战略,使其陷入了一个独特的处境:它在美国市场必须遵守华盛顿的规则,以获取补贴和避免关税;而在中国市场,它必须作为一家“本土企业”深度融入当地供应链,以便在与比亚迪、蔚来、小鹏等本土巨头的残酷价格战和技术战中生存下来。这种割裂的战略正面临严峻考验。根据中国乘用车协会的最新数据,特斯拉10月份在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销量同比下降了9.9%,至61,497辆,扭转了9月份的短暂增长。同时,其上海工厂的产量(包括出口和内销)环比大幅下降了32.3%。销量下滑的背后,是中国本土竞争对手(尤其是比亚迪)的强势崛起。比亚迪在总销量上早已超越特斯拉,并在纯电领域展开激烈竞争。中国市场的竞争逻辑与北美截然不同,它更关乎快速的技术迭代、更低的价格以及对本土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把握。因此,特斯拉的全球战略正演变为一场精密的“地缘政治平衡术”。它正在北美建立一个受保护的、政治正确的供应链“堡垒”,以确保其在美国本土市场的利润和合规性;与此同时,它必须让其在上海的“特遣队”继续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战场上独立作战,即使这意味着要使用一套完全不同(且日益受到美国政界审视)的中国供应链。未来一两年,特斯拉能否成功完成这场“左手对右手”的复杂手术,不仅将决定其自身的命运,也将为全球其他跨国企业提供一个在日益分裂的世界中如何生存的标杆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