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日本前驻华大使垂秀夫突然发声了。 据多家日媒提到,他提醒别走极端,先把经贸这根主线拎稳。我同意这个判断,先把饭碗守住,别把日常生意折腾砸了。 没人料到,曾经以发动机技术骄傲的日本车企,现在会主动找中国买“心脏”,日本军工巨头川崎重工,近年就大批采购奇瑞的SQR372型号发动机,累计订单早就突破30万台。 要知道,几十年前日本厂商还放话“就算给中国图纸,50年也造不出同等水平的发动机”,可如今中国发动机不仅出口到80个国家,总出口量超120万台,还成了日本企业的刚需。谁能想到,当年被嘲“造不出发动机”的中国,如今竟成了日本工业的“心脏供应商”?三十年河东河西,这话放在全球产业链里,简直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技术壁垒曾经是某些国家握紧的王牌,如今却成了别人反超的跳板。 川崎重工采购奇瑞发动机的订单突破30万台,背后藏着更残酷的现实。日本车企一边喊着“保护核心技术”,一边悄悄把生产线转向中国。这不是妥协,而是市场的选择——谁的质量硬、成本低,产业链就跟谁走。 曾经那句“给图纸也造不出”的狂言,现在听来像一场讽刺剧。中国发动机不仅卖到80多个国家,连德国、美国的老牌厂商也开始批量采购。技术霸权时代的黄昏,或许比我们想象中来得更早。 垂秀夫的提醒,表面看是“以经贸稳大局”,实则暴露了日本产业界的焦虑。当“日本制造”的光环撞上“中国智造”的性价比,所谓的技术优越感,正在被市场规律撕开裂缝。 看看数据吧!中国内燃机去年出口额同比增长47%,其中高端型号占比突破三成。这不是简单的数量碾压,而是质量突围。日本企业若还抱着“施舍心态”看待技术合作,恐怕连最后的饭碗都端不稳。 全球产业链早已是你中有我的棋局。当中国发动机装进日本军工巨头的设备,当特斯拉用着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民族主义成了最苍白的口号。市场只认实力,不看出身。 那些年我们受过的技术封锁,反而逼出了自主研发的硬骨头。从模仿到并跑,从并跑到领跑,这条路走得艰难,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制造的韧性。现在该担心的,恐怕是那些曾经的“老师傅”。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