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之亡,并非亡于党争,而是亡于素有“女中尧舜”的高滔滔? 说起北宋是怎么一步步走向灭亡的,很多人会立刻想到“党争”两个字——新党旧党你争我斗,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这话当然没错,但要是把镜头再往前推三十年,你会发现,有个被史书称为“女中尧舜”的女人,其实早已悄悄埋下了祸根。 她就是高滔滔——宋英宗的皇后,宋神宗的母亲。在史官的笔下,这位太皇太后简直是完美无缺:勤俭节约、知书达理、垂帘听政时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可就是这么一位“女尧舜”,却在不经意间把北宋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事情得从她儿子宋神宗说起。这位年轻皇帝眼看着国家积贫积弱,决心要变法图强,于是启用了王安石,轰轰烈烈地搞起了新政。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这些新政策确实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但也让国库渐渐充实起来,军队战斗力也有所提升。 可高滔滔就是看不惯这些新法。在她看来,祖宗之法岂能轻易更改?王安石那个“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论调,更是让她觉得大逆不道。于是母子二人常常在朝堂上争执不休——一个要锐意改革,一个要守成维稳。 1085年,宋神宗英年早逝,这对北宋来说是个致命的转折点。十岁的宋哲宗继位,高滔滔以太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司马光这些反对变法的老臣全都请了回来。 要说司马光这人,学问是好,人品也正,可就是太固执。他执政后,不管新法有没有效果,一律废除。苏轼兄弟俩都劝他:“有些新法还是不错的,可以保留着慢慢改进。”可司马光一根筋,非要全盘否定。这背后,其实都是高滔滔在撑腰。 她这一折腾,就把新政带来的那点活力全给折腾没了。更糟糕的是,她开创了一个恶劣的先例——太后可以随意干预朝政,可以全盘否定先帝的治国方略。后来向太后、孟太后一个个有样学样,都在关键时刻做出错误决策,把朝廷搞得一团糟。 高滔滔垂帘听政那九年,表面上四海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西北的西夏蠢蠢欲动,北边的辽国虎视眈眈,可朝廷里还在为些鸡毛蒜皮的事争论不休。最要命的是,她把小皇帝宋哲宗管得死死的,连他喜欢哪个宫女都要过问。这孩子心里憋着一股火,就等着亲政后发泄出来。 果然,高滔滔一死,宋哲宗立即重新启用新党,把旧党往死里整。可这时的新党早已不是王安石时代那个立志富国强兵的改革派了,成了群争权夺利的小人。朝廷从此陷入恶性循环——新党上台就打击旧党,旧党复辟就报复新党,国家大事反而没人关心了。 等到了宋徽宗时代,党争已经白热化。蔡京这些人打着变法的旗号,干的却是结党营私的勾当。国库空虚了就去搜刮百姓,军队涣散了就假装看不见。等到金兵打过来的时候,这个曾经富甲天下的大宋王朝,竟然连像样的抵抗都组织不起来。 回过头来看,高滔滔的悲剧在于,她太相信自己的判断,以为守住祖宗法度就是最好的治国之道。她不知道时代在变,周边的威胁在变,一味地求稳反而会让矛盾积累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她更没想到,自己对待儿子的方式,会给后来的皇帝们留下多么糟糕的示范。宋代后来的太后们,个个都觉得自己可以像她那样指点江山,结果把朝政搞得越来越乱。 所以说,北宋这艘大船,不是在靖康之变时才突然沉没的。早在四十年前,当高滔滔执意要拔掉新政的每一个钉子时,船舱底下就已经开始漏水了。她像个谨慎的船长,把船上所有她觉得危险的新设备都拆掉了,却没想到暴风雨来临时,正是这些新设备能救大家的命。 历史就是这样讽刺——一个被史书盛赞为“女中尧舜”的贤后,反而在无意中成了王朝覆灭的推手。她的每一个决定看起来都那么合情合理,可这些“正确”的决定叠加在一起,却酿成了无法挽回的历史悲剧。北宋 北宋帝国兴亡史



foxwu
神宗变法根本不行,全国性变法必须先试点再推广,否则你一无干部二无实际操作办法。只能搞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