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等国的保释机制,算不算是司法漏洞,只要有钱就能出来? ------------------------------------ 一个健康的保释制度,其核心原则应是:强制措施的严厉程度必须与案件的证据强度成正比。 理想情况,以强奸案为例:Case 1(证据确凿):存在DNA、身体伤痕等客观证据。这样情况下,嫌疑人社会危险性和逃亡风险都极高,理应禁止保释或设定极高的保释金额,以保障诉讼进行和社会安全。 Case 2(证据单薄):如仅有一段内容模糊的录音,且无其他证据印证。这种情况下,嫌疑人符合取保候审条件,应允许其通过交纳合理保释金回家候审,最大限度减少对未定罪公民人身自由的侵害。 震旦实践中,这一原则完全被颠倒。对于像Case 2这样证据薄弱的案件,办案机关可能出于各种原因长期羁押嫌疑人。这变相形成了“用羁押逼取口供”的压力:嫌疑人要么选择“认罪认罚”以换取缓刑并当庭释放(但背上犯罪记录);要么坚持不认罪,则可能面临长达数年的“程序空转”(如退补、重审),最终虽获不起诉,但数年羁押时光已无法挽回,且难以获得国家赔偿。这种偏差不仅损害了司法公正,也侵犯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美国等国的保释机制,算不算是司法漏洞,只要有钱就能出来? -----------
茶坊中品茗人
2025-11-16 19:40:4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