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甲午战争对中国的最大伤害是列强发现一个秘密:堂堂大清连自己的人民都无法充分动员起来!在前线部队失利后,堂堂大清连二线部队都组织不起来!否则以大清的动员规模能轻易耗死日本。于是各国由此开始极为轻视大清政府。 说起甲午战争,这场打在1894到1895年的中日冲突,本来清朝人多地广,兵力总数加起来远超日本,可结果却输得一塌糊涂。清军总动员能力确实有潜力,全国绿营兵加上湘淮军,纸面上能拉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但实际一到战场,就露馅了。前线一败,后面援军跟不上,调动起来像散沙一样慢吞吞。这不是单纯的武器差一截,而是整个体系的问题。清政府那时候的军队管理,还停留在旧营制时代,士兵多是地方募兵,军官靠关系拉队伍,粮饷分配靠层层克扣。像平壤战役,叶志超带的淮军一万五千人,本该死守,可日军一冲,就溃不成军。为什么?因为后勤补给线拉得太长,地方官员怕麻烦,不肯出钱出力。清廷虽下令调湘军北上,可那些部队散在长江流域,路途遥远,中间还得过层层关卡,每过一关就得打点银子。结果,等援军赶到,旅顺、威海卫早丢了。兵力不是问题,问题是清政府根本不敢大张旗鼓地征发民众。怕一动员,民众就闹腾起来,威胁到自家江山。历史上,清朝对付太平天国时,还能靠曾国藩刘长佑这些地方大员拉起民团,但那是因为内乱,外部敌人来袭时,就缩手缩脚了。清军可战兵力在关键战役中,总数没超过日军两倍,可每次都因为集结慢,补给断,战术保守,吃大亏。 这动员失败的根子在清政府的政治经济制度上。晚清那套科举官僚体系,养出一堆只会写八股文的官员,对军事一窍不通。经济上,洋务运动搞了点军工厂,买了些铁甲舰,可钱都花在表面,基层士兵还用老式抬枪,训练跟不上。甲午开打前,日本明治维新后,全国上下都动员起来,工厂日夜赶工,军队统一指挥,情报网四通八达。清朝呢?慈禧太后挪海军经费修颐和园,李鸿章管北洋,下面各省总督各自为政,谁也不愿为中央卖命。战略上,清廷一开始想靠外交拖延,列强表面调停,其实各怀鬼胎。英国想借日本牵制俄国,美国卖军火发财。清政府求人不成,只好硬扛,可前线指挥官像叶志超、卫汝贵这些,临阵犹豫,部队一触即溃。平壤丢了,鸭绿江防线崩盘,日军直扑辽东。清军二线部队,本该从内地源源不断补上,可地方上征兵难,民众对清廷积怨已深,鸦片战争后赔款压得喘不过气,谁愿意为这破政府卖命?结果,全国四十多万兵马,实际投到东北的不到十万,还分散成块。日军三万多人,就这么长驱直入。军事上,这叫防御体系崩坏,高技术攻击对低技术防御,差距拉大。 列强一看这架势,顿时对清政府看扁了。战前,清朝还自称天朝上国,列强多少给点面子。战后,《马关条约》签下,割台湾、赔两亿三千万两白银,日本一夜暴富,清朝元气大伤。俄国带头,三国干涉还辽,表面帮清赎地,其实是想独吞东北,修东清铁路。英国法国德国,纷纷在华租借地,势力范围划分得明明白白。清政府从此在国际上成软柿子,谁想捏就捏。外交桌上,俄国公使随便敲竹杠,清廷就得低头。为什么这么快就轻视?因为甲午暴露了清朝的软肋:人口亿万,却动员不起来。列强情报网发达,早知道清军腐败,可没想到这么彻底。前线一输,二线不接上,全国像没头苍蝇。英国观察员在报告里写,清政府连后备力量都拉不齐,等于自废武功。日本从此胆子更大,1904年日俄战争,直接在东北开打,清廷宣布中立,却被俄国日本当垫脚石。清朝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列强瓜分中国的心思更重了。辛丑条约前,德国威廉二世还画黄祸漫画,鼓动欧洲警惕中国,可私下里,大家都觉得清廷纸老虎,随时能拆。 转到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这事就把列强打了个措手不及。义和团起于山东,直隶乡村,拳民多是失业农民,手持大刀土枪,喊着扶清灭洋,围攻教堂洋行。清廷起初镇压,可慈禧一看机会,干脆下诏宣战,借义和团之力对抗列强。结果,八国联军两万多人,从天津登陆,六月攻北仓,杨村河边激战,清军加义和团阻击,可联军炮火猛,推进到北京。八月十四日,联军入城,慈禧光绪西逃西安。表面看,联军胜了,占领北京,分区驻军,抢掠三日,北京成人间地狱。可问题来了,联军总兵力增到二十万,为什么控制不了北京百公里外?乡村义和团没散,切断粮道,夜袭补给队。霸州束鹿民众,手无寸铁,硬扛德军,战死几千人。保定唐山张家口,联军出兵镇压,遇顽强抵抗,俄军日军损兵折将。列强将领开会时,英国人赫德写报告,说没了清政府这层皮,中国民众如野火,扑不灭。法国忆起印度1857年起义,怕中国全境乱套。美国国务卿海约翰门罗主义,不想欧洲独霸亚洲。这对比,让列强警醒:中国不是动员不起来,而是清政府不敢动。日后,列强在华投资,靠清廷维持秩序,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才彻底崩盘。

林林
康熙打江山 雍正守江山 乾隆玩江山 慈禧送江山 这就是清朝
foxwu
扯淡,甲午时清用什么调兵?当时的交通状况哪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