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打!联合国终于不再忍耐,维和部队对以色列开火,法军开第一枪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法军这一枪打得解气!联合国终于不再当软柿子,维和部队这次动手,其实就是以色列长期在黎以边境作妖的必然结果。 10月26日黎巴嫩南部基拉村地区,隶属于联黎部队的法军士兵,当场击落以色列“苍鹭”无人机,紧接着以军又投手榴弹、开坦克报复,联黎部队当天就发声明谴责。 最近两天,以军坦克又向维和人员开火,最后只找了个“天气恶劣识别失误”的借口,简直是掩耳盗铃。 联黎部队的声明、以色列国防军的通报、法外交部的抗议,全把这“以色列挑衅在前,所以不是联合国想挑事,是被以色列逼得忍无可忍。 10月26日下午5点45分,以色列的“苍鹭”无人机实在嚣张,贴着法军装甲巡逻车的通信天线低空盘旋,还反复俯冲、侧翻,无线电警告喊了半天压根没反应。 这无人机起飞重量450公斤,能续航20小时,带着光电传感器搞侦察,摆明了是试探底线。 联黎部队的声明写得清楚,之前以色列无人机就多次越界,这次是“攻击性飞行”,法军启动车载防空系统击落它,完全是防御性反击,合法合规。 可以色列倒打一耙,发言人绍沙尼在社交媒体上喊“维和部队蓄意越权”,说无人机只是“例行情报收集”。 这话说得太荒唐,别人家的巡逻空域,你带着侦察设备低空挑衅,跟闯到别人家里还说“路过”有啥区别? 更过分的是,无人机被击落15分钟后,以军就派来武装直升机盘旋,还用坦克向坠机区域开火,榴弹炸起的碎石都砸在装甲车门上,嘴上却狡辩是“安全清场”,否认针对维和人员,如此拙劣的理由怕是只能骗到自己。 其实这事早有预兆,以色列跟联合国维和部队的矛盾不是一天两天了,过去一个月联黎部队已经第三次就以军袭击发表声明,完全是把“蓝色头盔”当摆设。 2024年10月,以军48小时内就袭击了联黎部队三处营地,好几位维和人员受伤;2006年更狠,直接空袭联合国希亚姆观察站,4名观察员当场丧生,这些血账还没算清,以军又变本加厉。 按2024年11月的停火协议,以军本该2025年1月撤出黎南部,结果拖到2月,到期后干脆宣布在5个据点“无限期驻扎”,等于直接撕了协议核心条款。 他们不光赖着不走,还公开要求联黎部队从黎南部后撤5公里,甚至撤出交战区域,这简直是把黎巴嫩的地盘当成自己家后花园,把联合国决议当成废纸。 以色列常驻联合国代表达农还倒打一耙,质疑联黎部队“偏袒真主党”,其实就是为自己的霸道找借口,本质是想扫清障碍,为更大规模地面行动铺路。 以色列敢这么肆无忌惮,说白了是觉得有美国撑腰,国际社会只会口头谴责。 每次以军袭击维和部队,美国都只说“深表关切”,从来不出台实际反制措施,这种“默许纵容”让以色列越发有恃无恐。 可这次他们算错了,联合国不是真的没脾气,法军更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法国作为联黎部队主要派兵国,直接通过外交渠道提出正式抗议,外交部声明里清楚写着“谴责蓄意袭击行为”,把以军的无理取闹摆上台面。 联黎部队秘书长发言人也公开表态,以军的危险行为“极有可能引发局势升级”,等于给以军定了性——是你先破坏规则,维和部队的反击合情合理。 更关键的是,国际舆论早就变了,巴以冲突外溢让周边国家怨声载道,以色列再这么折腾,连欧洲盟友都看不下去,法国这一枪,其实是替国际社会出了口气。 11月16日的事儿更露怯,以军坦克又向联黎部队维和人员开火,弹着点离人仅5米,事后居然说“天气恶劣识别失误”。 央视新闻报道里写得清楚,维和人员当时在徒步行进,遇袭后被迫躲避,30分钟后以军坦克才撤回。 这借口找得太敷衍,天气再差,联合国维和人员的蓝色头盔、制服都是标志性的,怎么可能认错,分明是之前被法军击落无人机丢了脸,想找补回来,结果又闹了个理亏的笑话。 以军自己也心虚,开火时没敢真伤到人,事后赶紧通过官方渠道“处理”,怕真闹到安理会吃不了兜着走。 法军这一枪的意义,可比击落一架无人机大多了,它打破了“维和部队只能被动挨打的怪圈”,告诉以色列:联合国不是软柿子,防御性反击说到就到。 以前以军不管是激光照射、鸣枪警告,还是无人机骚扰,都觉得维和部队会忍,可这次法军用行动证明,底线碰不得。 这一枪也是给其他挑衅势力提了醒,国际规则不是摆设,就算有大国撑腰,过分了照样要付出代价。 说到底,这一枪是以色列“作妖”的必然结果,美国的偏袒能护得了一时,护不了一世,法军这一枪戳破了“以色列没人敢管”的幻想。 现在不是联合国想开打,是被倒逼得必须出手,现在以色列该醒醒了,再把联合国的忍耐当软弱,迟早得吃更大的亏。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