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者提出一个平息中国怒火的建议:过去这一招屡试不爽!   这招之所以管用,核

世从尔 2025-11-17 16:56:37

日本学者提出一个平息中国怒火的建议:过去这一招屡试不爽!   这招之所以管用,核心是中日经济的互补性太实在。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初,民间还带着历史包袱,正是日本经团联牵头的企业家代表团带着诚意访华,才敲开了合作的大门。   如今再提这招,不是翻旧账,而是看清了两国关系里最实在的逻辑。   1972年的那次访华,在不少老工程师的记忆里很清晰,当时日本经团联组织的代表团里,有丰田、松下这些后来家喻户晓的企业代表,他们带来的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实打实的技术资料和设备清单。   那时候中国工业正缺技术,日本企业则急需打开新市场,双方一接触就找到了共鸣。   代表团参观东北的老工厂时,看到老旧的机床还在运转,当场就提出了技术改造方案,这种务实态度,比任何外交辞令都能拉近距离。   这种互补性从不是单向的索取或给予,当年日本企业给中国带来了汽车组装线、家电生产技术,中国则为日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材料和潜力巨大的市场。   沈阳的老汽车厂,就是用日本的设备造出了第一代家用轿车,而日本的家电企业也靠着中国市场,在全球站稳了脚跟。   那些年,不少城市的街头都能看到中日合资的工厂,工人拿着两国技术人员共同编写的操作手册,这种合作的温度,慢慢消融了不少历史积怨。   几十年过去,这种靠经贸拉近距离的逻辑依然没失效,日本经济界似乎也摸准了这条路,三大经济团体联袂访华成了惯例,哪怕在两国关系紧张时,企业家的脚步也没完全停下。   去年有个250多人的日本经贸代表团访华,规模是近年最大的,他们不仅和中国企业谈新能源合作,还主动了解一带一路倡议里的商机,这种积极性背后,还是看中了中国市场的不可替代性。   现在的互补性早就升级了,以前是日本输出技术、中国输出市场,如今在新能源领域,中国的电池技术成了日本车企急需的资源,而日本的精密零部件,也支撑着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日本学者说这招“屡试不爽”,关键就在“诚意”二字,1972年的代表团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没回避历史,而是用具体行动表达尊重。   反观现在有些日本政客,一边想着靠企业赚中国的钱,一边又去搞拜鬼这类伤害感情的事,这种双重标准自然会引发不满。   去年有日本美妆品牌,因为其母公司资助右翼团体,在中国市场的销量立刻下滑,而那些主动参与中日文化交流的品牌,反而赢得了更多信任。   经济界往往比政客更清醒,日本经团联的会长就曾公开表示,中日对抗对谁都没好处,企业要做两国关系的“稳定器”。   这种态度不是没道理,中国连续多年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日本的汽车、电子产业要是失去中国市场,全球布局都会受影响。   之前有日本车企因为配合政府的不当政策,导致零部件供应受阻,没过多久就主动出面缓和关系,这就是经济规律的力量。   当然,经贸合作不是万能的“灭火器”,日本学者的建议要管用,前提是日本社会真正正视历史。   那些拿着合作订单的日本企业,应该主动对右翼政客的错误言行说不,而不是一边赚钱一边沉默。   中国民众也分得清,反对的是不尊重历史的势力,不是所有日本企业和民众,就像当年欢迎日本技术人员那样,现在也同样欢迎带着诚意的合作者。   从1972年的技术合作到如今的新能源携手,中日经济的互补性一直都在,日本学者的建议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大家都明白,对抗没有赢家,合作才能共赢。   但这合作的桥梁,需要用尊重历史做基石,用务实行动做钢梁,只有这样,经贸这把“钥匙”,才能真正打开两国关系的僵局,而不是沦为政客作秀的工具。   参考资料:中国青年报《日本经济蓝皮书:中日贸易互补性依然显著,合作潜力巨大》

0 阅读:111

猜你喜欢

世从尔

世从尔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