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以为20年前?日媒称要和中国打潜艇战,央视锐评“不知死活”!
近期,中日关系因台海问题急速紧张,日本国内政界和军方对中国的态度愈发激烈。以高市早苗为代表的日本政治人物,不断发表强硬言论,把“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挂在口头上,仿佛在为台海可能爆发的冲突做好铺路。与此同时,日本媒体也开始渲染所谓“在西太平洋与中国展开潜艇战”的战略计划,把潜艇战作为日本自卫队的新王牌。然而,这种观念更多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冷战思维,对如今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实力,显然是严重低估。
日本长期以来重视潜艇发展,这与其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密不可分。冷战时期,日本海自受军舰吨位限制影响,常规动力潜艇成为主力。潜艇隐蔽性强,适合沿海防御和远程侦察,尤其针对苏联太平洋舰队潜艇作战时优势明显。因此,日本舆论和军方形成了潜艇优先的固有思维模式,把潜艇战能力视作压制中国海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新一代“大鲸”级潜艇装备了更大容量的锂电池和静音技术,排水量突破3000吨,并配备先进声呐系统,使日本潜艇在常规潜艇中仍处于较高水平。
这阵子,中日关系整天绕着台海转,气氛紧起来,日本政界里高市早苗这种表态更硬的声音多了,“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挂在嘴边,像是在把台海那条线提前划好,日本媒体跟着把“在西太平洋打潜艇战”往外推,把这事说成自卫队的王牌,口径一致,思路却还停在二三十年前那套冷战味,眼前中国海军的现代化速度和规模,明显没放到同一张桌上。
日本为什么把潜艇当心头肉,翻开地图就能明白,四面环海,航道密,冷战年代舰艇吨位受限,常规潜艇就成了牌面,隐蔽,沿岸防御合适,远程侦察也能扛,对苏联太平洋舰队那会儿打对潜,手感到位,于是舆论和军方把潜艇优先写进了潜规则,潜艇战像一把工具,用来压中国海军的空间,这两年“大鲸”级换上更大容量的锂电,静音做得更细,排水量上了3000吨,声呐也跟上,新艇在常规潜艇里还算在线。
海里的账面翻篇了,过去十五年中国海军往上冲的势头,远超日本早年预估,航母从零到三,重型驱逐舰数量过45,还在往60靠,节奏没慢过,水下力量里,039C常规艇和093B攻击核潜艇一批批交付,续航和作战指标往上抬,甲板上直-9C、直-20F这种反潜直升机搭配鱼-8反潜鱼雷,水面舰拖拽式主动阵列声呐成标配,整条线一拉开,水下对比里中国的手段更多,覆盖更密。
日本潜艇在某些技术环节还有优势,远程打击这块短板却没补齐,计划上的12式反舰导弹往艇上装,过渡期还得靠美国的战斧顶着用,实战里就意味着艇要靠近,距离缩短,面对中国海军的反潜体系和空中、舰载火力的支援,潜艇能活动的水域变窄,窗口也会变短。
战略层面上,日本很多人还停留在旧认知里,高市早苗成长阶段,中日海军差距大,她看世界的尺子定在二十年前,现代化建设的速度、规模、节奏,没有完整装进她的判断里,用旧逻辑去带现场行动,风险更容易在细节里冒头。
现在的中国海军,远海行动能走出去,多维反潜能拉开面,航母、驱逐舰、核潜艇、常规潜艇、反潜直升机和新一代声呐搭起来,形成一整套立体架构,日本潜艇就算在近海摸索,也很难拿到全面优势,过去那些被当成日本潜艇独有的战术空间,被数量的累加、技术的升级、作战样式的调整一点点对冲。
所谓潜艇战优势,在很多人口中更像一段历史记忆,放到当下的对比里,中国海军把水面和水下的远程、高精度能力织在一起,对日本的行动形成压制,高市早苗和她的团队继续用旧尺子量新局面,战略收益难以出现,日本的处境也会不利。
日本这套以潜艇为核心的构想,放在今天不好使,昔日的那点领先被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消解,现实摆在面前,中国海军在综合实力、数量和武器体系上的组合,足以对冲日本在潜艇战上自认的优势,旧思路不松手,判断就会偏,台海这个方向很敏感,军事层面每一步要把风险算清,不然代价不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