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决裂了! 德国总理默茨近日公开表示,绝不会允许由中方生产的组件进入德国未来的

胡闹哈哈 2025-11-17 20:08:18

彻底决裂了! 德国总理默茨近日公开表示,绝不会允许由中方生产的组件进入德国未来的6G网络建设中来。   早在2024年,德国就已定下对华通信设备的限制基调,以所谓“潜在安全风险”为由,推出了分阶段清除中国设备的计划:2026年前要将核心网络中的中国技术彻底移除,到2029年底,通信塔、传输线路、天线等所有来自中国厂商的设备都将全面退出德国电信系统。   而默茨此次的表态,相当于将这一限制从5G延伸至6G,形成了全周期、全覆盖的管控格局。   相较于此前5G时代仅限制核心网络参与的做法,6G领域的“全面封禁”显然将政策强度推向了新高度。   支撑这一政策的,是多重复杂的战略考量。   表面上,德国政府始终以“国家安全”为核心说辞,将通信设备自主可控视为数字时代的底线。   但深入来看,这一决策更蕴含着“双重脱钩”的深层意图——默茨不仅明确排除中国设备,还公开表示美国的相关组件也不会出现在德国6G网络中,其目标直指“欧洲数字主权”的构建。   通过联合法国等欧洲国家,德国试图打造一个完全脱离中美科技巨头影响的通信技术体系,既为本土电信设备制造商预留市场空间,也能在对外关系中展现欧洲的技术独立性。   对内而言,这一政策还承载着安抚安全部门、维护跨大西洋关系的平衡功能,试图在产业保护与外交立场之间找到支点。   然而,宏伟的战略蓝图在现实面前遭遇了重重阻碍。   目前德国电信网络中,接近六成的设备仍依赖中国厂商供应,华为等企业的产品因性价比优势,长期受到德国运营商的青睐。   替换这些设备不仅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还面临着技术适配、工期延误等多重难题,这也导致德国运营商的替换进度远低于政府预期,甚至引发了欧盟的不满。   雪上加霜的是,欧盟层面正推动更严格的管控措施,委员会副主席维尔库宁计划将“禁用高风险供应商”的建议升级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强制规定,若该提案通过,不遵守的成员国可能面临侵权诉讼与经济处罚。   这意味着德国不仅要应对国内的执行困境,还需在成员国自主决策权与欧盟统一规则之间寻求平衡,政策落地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技术层面的差距,更让德国的“自主之路”布满荆棘。   在全球6G技术研发中,中国企业早已布局,华为、中兴等企业的相关专利数量全球占比超过42%,形成了从技术研发到产业链配套的完整体系。   反观德国寄予厚望的替代方案,无论是瑞典爱立信还是美国高通的设备,不仅价格显著高于中国产品,技术成熟度也存在差距。   美国的前车之鉴早已给出警示:当年全面封禁中国通信设备后,美国5G基站建设仅完成约10万个,不足中国的二十分之一,建设成本更是中国的3倍之多,网络覆盖质量堪忧,直接拖累了移动互联网相关产业的发展。   德国如今的选择,很可能重蹈覆辙,陷入成本高企与建设滞后的双重困境。   对于以制造业为核心竞争力的德国而言,这一政策的长期影响更值得警惕。   6G技术并非简单的网速提升,其实现的通感一体、通智一体功能,是智能驾驶、低空经济、工业自动化等新兴产业的核心支撑,更是德国“工业4.0”升级的关键基础设施。   目前,德国汽车产业在智能驾驶领域已被中国车企逐步赶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成熟的5G网络为技术测试提供了坚实基础。   若6G建设再出现延误或质量短板,德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将失去重要依托,原本的产业优势可能逐渐弱化。   从更长远来看,拒绝接入全球领先的通信技术体系,可能导致德国在未来智能社会的发展中错失先机,与中国等技术领先国家的信息化差距持续拉大。   德国的这一决策,本质上是技术选择被政治考量绑架的结果。   中国通信设备经过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长期验证,从未出现过所谓“安全问题”,反而美国企业的设备多次被曝出存在后门漏洞。   通信技术本应是推动全球产业协同发展的工具,基于实力与性价比的自主选择,才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默茨政府的禁令,短期内或许能达成部分政治目标,但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这种脱离实际的战略调整,最终可能让德国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0 阅读:78

猜你喜欢

胡闹哈哈

胡闹哈哈

哈哈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