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那么小一个国家,为什么敢起灭亡中国的念头?戴旭说得很明白:日本的版图不大,如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1-17 22:03:21

日本那么小一个国家,为什么敢起灭亡中国的念头?戴旭说得很明白:日本的版图不大,如果把清朝当时的版图一起算,比较之下日本更显微小,人口也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但他们竟敢有灭亡中国的想法,支撑这种胆量的,既不是数量上的优势,也不是地盘的广阔,而是一种对中国精神状态的判断,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日本虽然地方不大、人口也远不及中国,但在近代历史上却多次把侵略中国当成国家目标,这事听起来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只要把当时的中日两国放在一起,就能明白日本为什么敢动这个念头。   日本的生存环境很特殊,国土大部分是山,耕地少得可怜,矿产资源也匮乏,还经常碰上地震台风,岛国本来就不容易安稳生存,日本人从小就生活在“资源紧张”的氛围里,等到了近代,西方列强争地盘抢资源的势头越来越猛,日本更是感受到了压力,他们觉得,要想活得好一点,必须向外扩张,尤其是盯上亚洲大陆上那个资源丰富的中国。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不再满足于自给自足,他们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把全国的力量拧成一股绳,疯狂学习西方的工业和军事技术,短短几十年,他们的工厂冒烟、钢铁炼炉轰鸣,军队装备和训练都变了样,那会儿的中国还在经历朝代更替和内乱,工业基础差,装备落后,和日本一比,差距非常明显。   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尝到了甜头,这一仗不仅让他们得到了巨额赔款,还把台湾这样的大岛纳入囊中,紧接着,日本又和俄国打了一仗,居然再次获胜,两个大国都被他们挑落马下,日本的自信心一下子膨胀到了极点,开始把目光放得更远,中国在他们眼里,成了一个可以分而食之的肥肉。   当时的中国,表面上地大物博,但内部问题不少,清末腐败、各地军阀割据,不同势力明争暗斗,中央政府的号召力大打折扣,到了民国初年,局面依然混乱,军阀各自为政,政令难出省城,日本人很清楚中国的这些短板,他们甚至专门派人到中国各地观察普通老百姓的精神状态,看到中国社会弥漫着无力感和失落气氛,日本高层更加确信,只要动手,中国未必能团结起来抵抗。   中国内部的不团结被日本用得很巧妙,每当中国内部有分歧,日本就想办法挑拨离间,甚至扶持一些傀儡政权,分化瓦解中国的抵抗力量,日本还擅长找借口,比如“九一八事变”,他们自导自演炸毁铁路,然后反咬一口说是中国军队干的,随即出兵东北,中国当时正忙着内战,主力部队没有还手,结果东北大片国土很快被占领。   不过,日本之所以能走到这一步,还有一个重要外因,就是国际社会的纵容,西方列强对远东局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嘴上谴责,实际并不干预,那时候的国际联盟根本没有实际手段去阻止日本,眼睁睁看着他们一步步蚕食中国的土地,日本越来越大胆,觉得没人能拦住自己。   侵略中国,看起来是日本的国策,但其实背后有更深层的原因,日本人的危机感、资源焦虑和民族优越感混在一起,变成了对外扩张的动力,再加上他们快速工业化带来的军事优势,使得他们敢于在亚洲大陆上推行自己的野心。   不过,战争不是只拼装备和数字,更拼民族的凝聚力和精神力量,日本虽然在刚开始占了便宜,但中国人的韧性和团结在关键时刻爆发出来,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各阶层、各民族都投入到抵抗外敌的洪流中,中国地大物博的优势也在长期消耗战中慢慢显现出来,无数普通人不畏牺牲,用团结和决心筑起了抵御侵略的防线。   文化和精神力量在这场较量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日本间谍曾经通过观察中国社会的氛围来判断动手时机,他们以为中国人丧失了斗志,可真正到了民族存亡关头,中国人民的团结和抗争让日本人大跌眼镜,无论是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士兵,还是在后方支援的百姓,大家都用实际行动捍卫了国家的独立。  

0 阅读:56

猜你喜欢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