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毛泽东在医疗会议上生气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一生只为三件事生气,其中一件就是为人民受苦生气。没错,他这次生气的确是因为知道人民吃了苦。原来,他在听取汇报时发现:“他们汇报上来的,全都是城里的医疗成就。”于是,他一针见血地批评道:“我们国家是给这些有钱人服务的?广大的农民怎么办,只能等死吗?” 毛泽东一生最见不得人民吃苦,尤其是吃“无药可医”之苦。1948年5月,他就曾在乘车去西柏坡的路上,因为路遇一个八九岁的生病小女孩,而下车查看。这个小女孩当时奄奄一息,让毛泽东极其心疼。为了救这个小女孩,毛泽东不仅让随行医生给她把脉,还将药箱里唯一的一支盘尼西林给小女孩用了。女孩因为那一支珍贵的盘尼西林而捡回了一条命,孩子母亲因此跪倒在地,感谢毛泽东的救命之恩。 眼见新中国成立已经16年时间,可大多数人民依旧没有享受到医疗资源,他心里当然不是滋味。当时,卫生部的医疗资源主要主要集中在15%的人身上,主要是“老爷(有钱人居多)”。农民看病难、买药更难。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毛泽东生完气后冷静地做出了重要指示:“医疗机构、医院要把赚钱和治病分开,盈利多少不是医疗机构的目的!把工人治好,他创造的价值是医疗用品衡量不了的。” 他同时还做了一个倡议:“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但关于具体如何改善农村医疗问题,毛泽东一开始其实并没有确切的答案。他从来主张在实践中找方法,这次也一样。他不断约谈卫生部,与他们深入探讨老百姓看病难的事。在掌握了农村看病难的大量现实案例后,他一眼看到了穷人看病难的本质,他说:“有些医院、医生没有医者仁心,小病大治搞一堆检查,这是不行的嘛!花了钱治不了,甚至搞假药,我看还不如拜菩萨,买点香灰吃,还不是一样?” 言外之意是:农村看病难,其实不是政策的问题,也不是农民的问题,甚至不是资源配置的问题,而是中国缺少真正有医者仁心的医生。 所以,要解决农村看病难的问题的关键,是找到一群真正有医者仁心的医生。可这样的医生在哪里?这样的医生得从农民中来,得和他一样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得时刻考虑老百姓和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腰包。 思索了无数个日夜后的一天,即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做出重要指示:“要有一大批农村养得起的医生给农民看病。” 随着他的指示的下达,广大的农村陆续开始动手培训“赤脚医生”,这些“赤脚医生”的来源,是农村有一点文化且德行较好的青年。他们被邀请进入医学速成培训班,经过4个月的医学常识的学习后,他们就上岗了。 “赤脚医生”并非毛泽东叫出来的,人们后来叫这群医学速成班学员为“赤脚医生”,是因为他们在看病之余也参加劳动生产,所以农民就自行叫他们“赤脚医生”了。 很快,赤脚医生在全国各地广受好评,毛泽东看了三年后的相关报道后,曾批示道:赤脚医生就是好。 从此,赤脚医生就成了半农半医的特定称谓。随着赤脚医生规模的形成,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随之建立起来,这种合作医疗的方式,为农民看病提供了极大便利,深受农民群众拥护。 为什么能看见和解决农民问题的经常是毛泽东?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下图大概可以回答。 下图是毛泽东1954年在明十三陵之首的长陵大殿休息时,被抓拍的照片。当时他已经是中国的领袖,可他的照片给人的感觉,却没有丝毫威严,更无贵气可言,甚至有些落魄,从照片看去,他此时依旧和一个最普通的农民无异。为何如此?因为他始终把自己当成最普通的人民的一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