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洲头的毛主席雕像建成后,有人曾给长沙市长写信:“毛主席40多岁下巴才有痣,青

不急不躁文史 2025-11-04 01:33:43

橘子洲头的毛主席雕像建成后,有人曾给长沙市长写信:“毛主席40多岁下巴才有痣,青年时期的雕像有痣不妥,应予以去除。” 橘子洲那尊青年毛泽东一露面,就站在江风里当主角,脸年轻,头发往后拢着,神情是写《沁园春·长沙》那会儿的劲头。人群里有人眯着眼一看,心里嘀咕:这小伙子怎么跟记忆里的毛主席一个样,下巴上那颗痣都长出来了。 于是才有了写到市长信箱里的那封信,说得一本正经,意思是历史上三十来岁的毛泽东根本还没这颗痣,雕像加上去就不讲究,最好给刮了。 听上去有点较真,其实就是很多人心里的那个疙瘩说出来了。 这个疙瘩长沙方面当年也纠结过。 雕像在二〇〇九年完工之前,设计团队开过好几回小会,争来争去就卡在这颗“要不要点上去”的痣上面。有人坚持得像做考古,说一九二五年的照片全是光下巴;有人又觉得离开了这颗痣,老百姓一眼都认不出是毛泽东。 拉锯到后来,只好去问家里人。问到毛岸青的夫人邵华,她把一九二七年母亲张文秋在武汉见毛泽东的往事一讲,大家都明白了,那时候确实没痣。 她又说了一句最管用的:群众心里主席是有痣的,你们就顺着群众来。 于是现在看到的样子就定下了,所以后来才有人跑去问市长能不能去掉,其实人家是按家属的意见来的。 这事并不是长沙孤例。 二〇一〇年拍《建党伟业》,毛新宇去剧组探班,看见青年毛泽东的扮相,直接问导演韩三平一句:那时候脸上就有痣了吗。 导演也愣了,说还真没想这茬。 毛新宇说得很直,毛泽东年轻时没这颗痣,是后来才长出来的。 韩三平当场就问要不要去掉,毛新宇想了想,还是那句话,大家都习惯了,就别动。可见邵华那条思路不是随口一说,是毛家人对外讲得比较统一的一条线:史实里青年毛泽东没痣,社会记忆里毛主席有痣,两个都得顾着。 往前翻资料就会发现,这颗痣真不是一出生就有的。 长征那几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部队急着转移,毛泽东在山里被荆棘划破过下巴,涂了点药就不管了。几天后伤口结痂,颜色比周围的皮肤要深。 到了一九三四年秋天,这个地方慢慢鼓起来,颜色反倒浅了点,带着一点红。 贺子珍看着不放心,把红军医院的傅连暲请来瞅,傅连暲说没病灶,条件又有限,别动它。就这么拖着,拖到一九三五年遵义会议前后,照片上那颗痣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这个时间点跟很多后来人的回忆能对上,所以坊间才会有“遵义之后天意所致”的说法。 其实不用神乎其神,那会儿一路行军,太阳晒得辣眼睛,吃得又差,人天天扣着脑子想怎么跳出围追堵截,整个人都处在拧紧的状态。 皮肤出了点新痣本来就正常。 只不过这颗痣长在了一个节骨眼上,恰好又长在一个全国都熟的脸上,就显得格外耐人寻味。等到延安时吴印咸给毛泽东拍照,毛泽东还笑着说,角度别太低,别把下巴那点弄得太明显。 说明他本人没当成什么稀罕物,反倒是群众和后来的叙述,把它越讲越亮。 网络时代的人也没放过这颗痣,长沙市长信箱现在很火,什么事都有人去问,有人问能不能买和尚鹦鹉,有人问青年毛泽东的塑像要不要去痣,点击量还不低,六千多次。 岳麓山管理局回得也挺实在,说当初设计的确是参考了一九二五年无痣的样子,后来考虑到公众印象,加了。 还补了一句“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算是把话说圆了。 说白了,就是历史是一种样子,老百姓心里的毛主席又是另一种样子,做雕像的时候只好往心里的那个去靠。长沙这些年之所以让外地人觉得亲切,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这种不嫌事小的态度。 老百姓提什么,它都接着,哪怕是一颗痣,也愿意翻老资料、搬出当年的说法,让人觉得这座城是活的,不是只会贴通知的。 看着像是在争一颗痣,其实是在争谁能定义“毛主席长什么样”。 是完全服从一九二五年的照片,还是尊重后来在电影、宣传画、纪念章里反复固化下来的那张脸。前者讲究史实,后者讲究共同记忆。长沙最后选了后一条,既给了家属面子,也给了群众一个顺眼的解释,还把城市的亲和力带了出来。 那封要求“去痣”的信并不离谱,写信的人只是想把毛泽东还给他当年的年纪,也提醒人们,历史人物不是石头,形象是会长出来的。 一颗小小的痣,从山野里的伤口走到了雕塑的脸上,又从雕塑走进了城市的公共空间,被赋予的东西越来越多,看上去只是脸上的一点黑,细想却是整个世纪的人情。

0 阅读:69

猜你喜欢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