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发现了吗?之前中日关系紧张的时候,大家都在抵制日货;现在中日关系又有冲突的时候,却没有人提抵制日货了,这是为什么呢? 早几年中日关系一有波动,网上就满是抵制日货的声音,街头甚至出现过砸日系车的闹剧。 2012年那阵尤为突出,有人把家里的松下电视搬出来砸了,有人围着日系4S店举牌子,连卖日货的超市都跟着遭了殃。 可这两年再看,就算两边有摩擦,喊着抵制日货的人却寥寥无几,超市里的日本零食、商场里的合资汽车,该卖还卖,该买照买。 这反差也太大了,不少人纳闷,是大家的态度变了?还是有啥别的门道? 咱先掰扯掰扯以前抵制日货为啥能闹起来,那会儿大家觉得日货和咱是“两张皮”,买日本的东西就等于给人家送钱,抵制了就是爱国。 那时候国内产品确实差点意思,家电里松下索尼占着高端市场,汽车里丰田本田省油耐开的口碑没人能比,大家想买好东西只能选人家的。 可现在不一样了,你以为的“日货”,早跟咱盘根错节绑在一起了,抵制起来说不定先伤着自己。 就说汽车,广汽丰田2004年就在广州建厂,厂里近万名员工全是中国人,零件供应商里七成是国内企业,从轮胎到座椅全是“中国制造”。 你要是真去砸这样的车,先不说车主心疼,厂里那几千个工人的工资、社保可都指着这家厂,砸车不成了砸自己人的饭碗? 再看家电,以前松下冰箱、索尼相机是身份的象征,现在你去家电城逛逛,海尔的冰箱能精准控温,华为的相机像素比人家还高,价格还更实惠。 我邻居张大爷,以前非日本家电不买,去年换冰箱直接选了海尔,说“用着跟日本的一样好,售后还上门快,何必多花那冤枉钱”。 这就是最实在的变化,以前咱是没得选,现在国产货硬气了,大家不用靠抵制来表态度,选自己家的好东西就行。 更关键的是,中日生意上的牵绊早就深入骨髓了,不是想割就能割开的。 2025年1-9月的数据显示,全球外资都在减少对华投资,唯独日本逆势增长了55.5%,增速排世界第一,汽车、制药这些行业的日企纷纷追加投资。 就像苏州的一家日本电子厂,2024年底追加了3亿投资建研发中心,招的全是国内的工程师,研发的芯片材料还供着国内的手机厂商。 你要是抵制这样的日企,国内的手机厂可能就缺了关键材料,生产都受影响,最后还是咱自己受损失。 大家的想法也变理性了,以前觉得“不买日货就是爱国”,现在明白,真爱国是让自己的产品比人家强。 2018年的时候,国内新能源汽车还没成气候,日系混动车型占着半壁江山;现在再看,比亚迪、蔚来在全球卖得风生水起,日本车企都得跟着学咱的技术。 这种时候谁还想着抵制?大家更愿意拿着国产手机拍个照,开着国产汽车去旅游,用实力说话比空喊口号管用多了。 说个好玩的事儿,我表哥以前是抵制日货的积极分子,现在开着合资SUV,家里用着日本品牌的电饭煲,却天天在朋友圈晒国产新能源汽车的评测。 我问他咋“叛变”了,他说“好用就买,国产强了我比谁都高兴,没必要跟自己的生活过不去”。 你家里现在还有日货吗?是十几年前买的索尼电视,还是现在用的合资家电?你当时选它是因为没得选,还是真觉得好用?不妨在评论区聊聊。 其实没人提抵制日货,不是大家不关心对错,而是咱们更成熟了。 以前靠抵制来表达态度,是因为心里没底;现在敢坦然买日货,也敢骄傲地用国货,是因为咱的产业硬气了,腰杆挺直了。 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闭关锁国,而是能从容地选好东西,更能自信地造好东西。 等哪天咱们的每一样产品都能做到世界顶尖,大家买东西只看质量不看产地,那才是真的厉害。 参考信息: 北京晨报——2012-08-23学者:抵制日货需理性,盲目打砸与暴徒无异 人民日报客户端——2025-01-25 高质量发展故事汇丨扎根中国 丰田投下发展“信任票” 腾讯网——2025-11-17 见证历史的十天:中国逐级反制,日本为这场“政治赌博”全境买单


samth lei
其实国内的很多所谓的日货,现在不过是套了长日本原品牌的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