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生母出自钮钴禄氏,为何后世却说她的出身不高呢? 乾隆皇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出自钮钴禄氏家族,可是在很多史料和今人作品中,普遍认为她出身不高。钮钴禄氏是满洲八大姓之一,是著名的世家大族,孝圣皇后既然出自该家族,又怎么会有出身不高的说法呢? 其实这里面藏着个大误会,满洲的姓氏可不能一概而论。钮钴禄氏确实是顶级豪门,但这个家族内部早就分了三六九等。孝圣宪皇后的先祖里,确实有位叫额亦都的大人物。他是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跟着努尔哈赤打天下,战功赫赫,妥妥的开国元勋。额亦都的儿子遏必隆更是康熙朝的四大辅臣之一,权势滔天。 可孝圣宪皇后这一支,早就和遏必隆那支嫡系走远了。到了她父亲凌柱这一辈,家里早就没了当年的风光。凌柱的官职只是四品典仪官,这个职位说好听点是朝廷命官,说实在的就是个负责礼仪事务的闲职,没实权也没太高的社会地位。和那些手握重权的钮钴禄氏嫡系比起来,凌柱这一支简直就是家族里的“边缘人”。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她入宫时的身份。康熙四十三年,孝圣宪皇后进入雍亲王府邸,当时她的名号只是“格格”。这个称呼在王府里可不是什么尊贵身份,既不是侧福晋也不是庶福晋,顶多算是比普通侍女地位稍高的妾室。反观那些真正出身显赫的女子,入宫或入府时往往直接被封为嫔、妃或者侧福晋。她的初始位分,直接印证了当时朝廷和王府对她出身的定位。 康熙皇帝当年对这个儿媳妇确实有过夸赞,但这份认可更多是因为她生下了弘历。弘历从小就深得康熙喜爱,被接到皇宫里亲自抚养。康熙召见孝圣宪皇后时,曾说她是“有福之人”,可这份评价更多是冲着眼孙的面子,并不是认可她的家族背景。 后来雍正即位,她的地位才慢慢提升。雍正元年,她被册封为熹贵妃,这份晋升更多是母凭子贵。毕竟弘历是雍正最看重的皇子,作为未来皇帝的生母,她的位分自然不能太低。但这并不代表她的出身就跟着高贵起来了,只是她的身份因为儿子而变得特殊。 乾隆登基后,更是把母亲尊为皇太后,还追封外祖父凌柱为一等承恩公。可这份荣耀是乾隆给的,是后天的加持,不能改变她原本的出身底色。后世的人之所以会有“出身不高”的说法,都是基于她早年的实际情况。 要知道,清代选妃看的可不只是姓氏。家族的当前势力、父亲的官职高低、是否属于嫡系支脉,这些都是重要的考量标准。孝圣宪皇后虽然姓钮钴禄氏,但她父亲官职低微,支系又属于旁支,入宫时位分低下。这些实打实的情况,让她在当时的贵族圈里,根本算不上“出身显赫”。 再看看其他钮钴禄氏出身的皇后,比如康熙的孝昭仁皇后,人家可是遏必隆的女儿,属于家族嫡系。她入宫就被封为妃,后来直接册封为皇后,这份待遇和孝圣宪皇后初入王府时的“格格”身份,简直是天壤之别。两相对比之下,孝圣宪皇后的出身自然就显得“不高”了。 后世史料和作品里强调她出身不高,其实是相对于满洲顶级贵族而言的。不是说她出身贫寒,而是说在讲究门第的清代贵族社会里,她的家族背景确实没什么优势。她能从王府里的普通格格,一路成为皇太后,靠的不是显赫的出身,而是自己的福气和儿子乾隆的孝顺与尊崇。这种从平凡到尊贵的逆袭,反而让“出身不高”的说法变得更加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