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耕地面积几乎饱和的情况下,乾隆是如何让三亿张嘴吃上饭的?   乾隆继位之初,全

亨克孤独 2025-11-18 17:43:14

在耕地面积几乎饱和的情况下,乾隆是如何让三亿张嘴吃上饭的?   乾隆继位之初,全国的人口总量只有1亿人,但是到了乾隆五十年时,人口陡增三倍突破3亿大关。对于以农业为主的封建时代来讲,人口爆炸式增长面临的直接问题就是吃饭。如何让3亿人吃上饭,是摆在乾隆面前最大的难题。   当时全国的耕地早就接近饱和,想靠新开垦大片优质良田解决问题根本不现实。乾隆没走死胡同,他先盯上了那些从海外传进来的“救荒作物”——玉米、番薯和马铃薯。   这些作物跟传统的水稻、小麦不一样,耐贫瘠、不挑地,山坡、洼地甚至盐碱地都能扎根生长。乾隆让地方官府牵头推广,不仅编了简单易懂的农书教农民耕种技巧,还让经验丰富的老农带着大家试种示范。很多以前荒着的边角地,这下都派上了用场,一亩地的产量比种杂粮高出不少,无形中多了不少“隐形粮仓”。   光有好种子不够,还得让农民愿意下力气种。乾隆搞起了实打实的“农业激励政策”。他下令全国评选“上农”,只要农民符合勤劳、产量高这些标准里的八条,就能评上。评上的老农不仅能当地方的农业指导,教其他人种庄稼,还能在丰收后得到官府的奖励。奖品有美酒、有现钱,官府还会敲锣打鼓地抬着这些“农业明星”在街上巡游,这份荣耀在当时比啥都管用。对于家里穷、买不起种子的农户,地方官府会从官仓里借种子给他们,完全不耽误农时。   粮食种出来了,还得解决“运得动、存得住”的问题。乾隆延续并强化了漕运制度,把江南这些产粮区的粮食通过运河运到北京、河南这些人口密集的地方。他规定漕运是硬任务,粮食要是少了、坏了,押运的官员得受罚;要是办得好,官员还能被提拔重用。   这让负责漕运的人不敢马虎,保证了粮食能顺畅流通。同时,乾隆还严格要求各地的粮仓,每年秋收后必须在十一月底前补满粮食,要是没按时补齐,粮仓官员和他们的上司都要被追责。这些粮仓平时存着粮,遇到局部缺粮的时候就能调出来,稳稳压住粮价。   遇到荒年歉收,农民也不用怕没饭吃。以前官府借粮给农民,秋收后还的时候得多还10%的利息。乾隆上台后直接取消了这笔利息,只要是歉收年份,农民借官粮只需要秋收后还回原本的数量就行。   这对受灾的农户来说,无疑是救急的善政。乾隆还要求各省不能搞“粮食地方保护”,要是邻省闹饥荒来买粮,本地官员敢禁止粮食出境,从知府到巡抚都得受处分。这种跨省支援的做法,避免了一处受灾就饿死人的情况。   除此之外,乾隆还盯着边疆的“潜在耕地”。当时西南地区还实行土司制度,很多土地没被好好开垦。乾隆推进改土归流,撤掉了原来的土司,让汉人百姓能去这些地方开荒种地。东北的部分封禁区域也逐渐放宽,不少关内农民闯关东,把那里的黑土地变成了良田。这些边疆新垦的土地,虽然零散,但加起来的面积相当可观,进一步补上了粮食缺口。   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乾隆朝硬是在耕地没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扛住了三亿人口的吃饭压力。高产作物盘活了闲置土地,激励政策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漕运和粮仓保障了流通与储备,灾年的救济政策又兜住了底线。这些措施看着不算惊天动地,但每一步都踩在了点子上。也正是因为解决了最基本的吃饭问题,乾隆朝才能迎来所谓的“康乾盛世”,人口才能持续增长而没出大乱子。  

0 阅读:13

猜你喜欢

亨克孤独

亨克孤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