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乌克兰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基斯利察突然宣布了。今年几轮对话没有实质进展,现已暂停,年底前不再启动新一轮。 停谈这步棋等于把话筒递回前线。对人道通行、失联人员确认、遗体交接这些具体事,影响是立刻就能感到的。 从2022年起,双方在人道走廊、战俘交换上断续有动作,黑海方向的农产出口通道也多次起停。对比现在的冷场,通道越脆越容易被一线突发事件打断,损耗会更大。 细看季节节点,冬天逼近,电力与供暖是硬需求。前两年基础设施遭打击时,大面积停电持续过好几轮。若没有稳定沟通口,抢修和避险安排很难协同,民众承压更重。 再看前线节奏,乌东与南部多地一直是拉锯。没有最低限度的火控机制,误判与扩散风险会上去,这对任何一方都不划算。 外部援助的节奏也在影响。比如今年春季有的援助案延后通过,补给链一紧一松,停谈叠加之下,前线的筹码会被动,压力转嫁到消耗上。 诉求差距确实大。基辅坚持领土完整,莫斯科反复强调自身安全关切。差距摆在桌面上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桌子被掀了,底线沟通都没法进行。 战俘交换是个能量化的窗口。过去在红十字等机构参与下,双方多次把人员接回。停谈不代表这一机制必停,但缺少高层授意,每一步都会更慢更难。 进入严寒期,无人机、火炮与远程打击占比会上升。没沟通时,能源、交通节点被波及的概率上扬,一次误打误炸的代价会把前几周的努力抵消。 历史上也有在交火中留住联络线的操作。巴尔干冲突阶段,技术层面的热线与停火窗口一直在维持,后续安排才有落脚点。这不是谁让步的问题,而是为后续留条件。 回到眼前,停谈不是终点。把技术层面的沟通守住,把人道窗口撑住,把重要民用设施的“免打清单”对齐,哪怕只落实一项,也能稳住一块。 对坐不成,总要留条线。一旦线断了,代价首先落在普通人头上,随后才轮到谈判桌上的人去补漏洞。 把火控住、把口子留住、把底线说清,这三件事越早做,越能少付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