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日本多家媒体上的评论员突然宣布了要押注所谓“持久战”的设想。

马玩奇幻 2025-11-18 14:21:37

果不其然。 日本多家媒体上的评论员突然宣布了要押注所谓“持久战”的设想。 从地图上摊开看更直观:福建到那霸约700公里,浙江沿海到东京大约2000公里。按公开射程数据,DF-21D在1500公里左右,DF-26在4000公里量级,东部沿海的发射阵地覆盖日本主要目标不成问题。这种距离条件决定了火力到达速度快、密度高,“拖长时间”并不能显著降低压力。 再把地形加进去更清楚:日本是狭长群岛,人口和设施密集在太平洋一侧,缓冲空间有限;而俄乌对照是大陆腹地,内线更长、转运更灵活。以乌克兰为例,纵向通道多、内陆替代点多,战线能拉得长。日本如果试图复刻同样的节奏,场地条件不支持。 海上力量的构成也能说明问题。中国海军在2019年前后开始大量列装055、052D这类大型防空舰,数量逐年上升;日本的护卫舰队以“金刚”“爱宕”“摩耶”系为核心,舰队质量高但规模有限。公开编成显示,日本水面舰艇在高强度持续行动里需要轮换与维护,时间一长就会捉襟见肘。 空中对抗的节奏同样难以放缓。歼-20列装后,东部沿海的远程探测与截获能力不断完善;日本正在引进F-35A/B并改装“出云”级,2021年已经进行过舰上起降验证。问题在于,近距对抗下,出动率、维护窗口、备件供应都会迅速成为瓶颈,“拉时间”并不是优势。 防空拦截这一环,日本在2020年取消陆基宙斯盾计划,主要依靠舰载宙斯盾与PAC-3形成点面结合。面对大量弹道与巡航弹药叠加的饱和场景,拦截资源分配会很吃紧。中国的弹药类型多、投送平台多,节奏在近海可控,日本要用有限的节点去接长期高密度打击,难度很高。 补给线再看一眼就更直观。中国东部港口群与铁路、公路的配套非常密集,近岸补给线短且可替换;日本的补给链条高度依赖海上运输与机场节点,一旦港口与跑道反复受打击,恢复速度与通行能力都会被压低。补给是持续作战的底盘,底盘不稳,谈持久只是口号。 无人化装备的消耗也不容忽视。俄乌两边的公开画面显示,无人机与巡飞弹的消耗速度非常快,中国在演训中已经形成批量使用与快速补充的模式;日本也在布局无人机,但当前规模与系列化程度不高。一场需要连续侦察、压制、引导火力的周期性对抗,离不开稳定的无人化投入。 再往上看信息链。近海的雷达、光电与通信网络可以形成较高密度的感知与指挥,日本要在外侧保持长期高强度警戒,需要大量人力与维护窗口,一旦出现缺口,反应节奏就会被打断。持续对抗靠的是稳定节拍,而不是口头上的“耗下去”。 距离、地形、火力、补给、信息这五个关键环节串起来,答案已经很清晰:在西太近海的场地上,“持久战”不是日本说想打就能打的模式。条件不支持,代价太高,节奏握在对手手里。 把话说回原点,任何对抗都不应轻启,但如果有人把“拖时间”当主意,就得先把上述条件逐条算清楚。算清楚了,幻想就会降温。 现实摆在面前,靠放话撑不起持续消耗的盘子。认清场地与节奏,少走弯路,才是负责任的做法。

0 阅读:0

猜你喜欢

马玩奇幻

马玩奇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