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如何反超德国?欧媒:中国走了德国的路,让德国无路可走 据英国媒体11月中

海雪其钧 2025-11-18 14:37:43

中国工业如何反超德国?欧媒:中国走了德国的路,让德国无路可走 据英国媒体11月中旬报道,曾经的欧洲工业强国德国,目前的工业发展已连续第四年陷入停滞,逐渐被中国赶超。更有欧媒表示,是中国在这些年来走了德国的道路,让德国无路可走,只能面临原地踏步的窘境。 细细分析下来,此消息并非空穴来风,整体货物领域,中国在2024年对德国的出口额为1070.5亿美元,进口额为948.3亿美元,贸易顺差122.2亿美元;2025年,中国史上首次实现了,在资本货物领域对德国的12个月滚动贸易顺差。 中德贸易数据的变化,体现了两国工业实力的整体走向趋势。21世纪初期,中国工业技术薄弱,而德国则是世界上的头号工业强国。当时中国所需要的生产仪器只能从德国进口,并挑选基础款尝试仿制。 后续的二十年里,中国效仿德国的发迹模式,走上了自主创新研发的道路,频频攻克技术难关,在工业水平上逐渐缩小同德国的差距。在产品力接近的情况下,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得以体现,进而陆续抢占德国工业市场,实现了对德国的反超。 以德国军工巨头克虏伯公司生产的双螺杆挤出机为例。2000年前后,中国塑料加工企业进口该产品价格动辄50万美元以上,而现在,中国企业生产的双螺杆挤出机,即便是为企业量身定做的高端定制款,其价格也不到20万美元,相当于德国同款商品价格的30%-40%,德国的产品自然就断了销路。 于是,欧媒便以此为理由,刻意抹黑中国,声称中国走了德国的工业发展之路,让德国无路可走。 不过明眼人都清楚,欧媒的评论明显有失公道。中国的工业发展确实走了德国的路,其低价产品也确实对德国产品的市场形成了冲击,导致德国工业产品销售体量连续四年止步不前。 但这并不是德国工业发展陷入停滞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工业强国的道路并不是一条单行线,中国走上高速发展之路,德国同样有路可走,只不过他们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众所周知,德国工业产品的产品力毋庸置疑,其之所以销路不畅,主要是因为价格太贵,也就是成本过高。 在处理生产成本这件事上,德国人显得尤为守旧。上个世纪后几十年里,德国工厂的员工福利就已经来到了一个顶峰,时至今日,德国工人的高福利情况依旧没有丝毫的改变。据悉,在当前鲁尔工业区的一些普通工厂,工人的时薪均能达到200元人民币以上,在每天7小时工作制的情况下,月薪能够超过两万,这也为产品带来了较高的人工成本。 除此之外,还有一大原因对产品成本有较大影响,那就是能源价格的增长。 俄乌战争开始之前,德国从北溪天然气管道进口俄罗斯天然气,价格为每立方米0.8到3.5欧元,能源获取成本较为低廉。但在2022年俄乌战争开始之后,这一局面却发生了改变。 当时德国配合欧盟一同制裁俄罗斯,停止了对俄罗斯天然气的进口,北溪天然气管道也在后期莫名其妙的遭遇到了爆炸事件。在这之后,德国转而从美国进口天然气,但在成本这件事上,德国显然没有任何概念。 2022年11月时,法国总统马克龙已经公开抨击美国以俄罗斯天然气四倍的价格,向欧盟出口天然气,但德国不为所动,依旧在次月同美国企业签下了为期15年、总采购量225万吨的液化天然气大单。 此外,德国还以环保为名,在这三年里多次炸掉国内的火力发电设施和核电站,其中最近的一次是在今年10月份,德国将位于雷明根镇的两座核电冷却塔炸毁,整个国家还沉浸在告别核能的喜悦中,殊不知,未来德国在获取能源方面会变得越来越困难,直接导致的则是工业成本的飙升。 所以,德国在工业发展领域的停滞不前,是其产品成本过高引发的价格偏高所导致的,始作俑者完全是他们自己,中国并非是在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一方。 不过中国企业同样不应盲目乐观,目前中国在工业方面唯有价格是绝对优势,技术方面并未实现对德国的全面赶超,且在人才培养体系的搭建方面仍需向德国学习。前行之路无比艰难,中国企业应吸取德国教训,切忌故步自封,时刻注重与时俱进,以创新推动技术升级,争取在工业发展的道路上彻底甩开其他国家,从而做到在世界范围内的独树一帜。

0 阅读:69

猜你喜欢

海雪其钧

海雪其钧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