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张学良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 蒋介石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 罗斯福也没有想到,日本敢于偷袭珍珠港,入侵美国本土; 几千年来,日本的本性从来没有改变,即使没有十足的把握,他们也敢偷袭别的国家,哪怕自己实力没有别的国家强大,他们也敢于赌一下,这就是日本发动战争的特点,不可不防。 1894年的甲午战争就是最典型的开局,当时清朝北洋水师光舰艇总吨位就有7.3万吨,比日本联合舰队的6.1万吨多出整整1.2万吨,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更是被日军称为“不沉的堡垒”。 李鸿章拿着这份家底当定心丸,觉得日本顶多敢嚷嚷几句,可他没算到,日本一边假意和谈拖延时间,一边暗中集结舰队。 就在李鸿章寄望于外交调停时,日本联合舰队已在丰岛海域设好埋伏,“济远”“广乙”两舰刚护送完运兵船,“吉野”等三舰就不宣而战,不仅击沉英国商船“高升”号,把1100名清军扔在海里喂鱼,还顺手抢走了清军的运兵物资,用偷袭打响了整场战争的第一枪。 这种“抓软肋下死手”的套路,日本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中又原样复制了一遍。当时张学良手里的东北军有40多万人,装备的飞机、坦克比日军关东军还精良,可他一门心思盯着关内的局势,把东北的防务当成了摆设。 日本关东军看透了这点,只凑了1.9万人就敢动手,而且连借口都懒得好好编——半夜炸了段柳条湖铁路,就说是中国军队干的,天亮前就占领了沈阳城。 短短四个月,相当于日本国土三倍大的东北就落进了日军手里,张学良到最后都没明白,为什么日本敢用鸡蛋去碰石头。 其实答案很简单,日本赌的就是张学良不敢抵抗,赌的就是国民政府忙着内斗没人管东北,这种精准拿捏对手决策软肋的本事,比枪炮还管用。 到了1937年的七七事变,日本更是把这种赌性玩到了极致,明明驻华北的“中国驻屯军”只有几千人,却敢拿一个士兵“失踪”当借口,连夜包围宛平城。 实际上那个叫志村菊次郎的士兵20分钟就归队了,日军却故意隐瞒,一边谈判拖延时间,一边从东北、朝鲜调兵增援。 等蒋介石反应过来要派兵时,日军已经集结了8个师团,把战火从北平烧到了全华北,他们赌的就是中国军队反应慢、指挥乱,而这一次,他们又赌赢了开局。 要说最疯狂的赌局还得是1941年偷袭珍珠港,这回日本把目标对准了实力远超自己的美国。当时美国太平洋舰队拥有8艘战列舰、3艘航母,而日本联合舰队的航母虽然多几艘,但整体工业实力连美国的零头都不到。 罗斯福总统怎么也想不到,日本敢主动招惹这个工业巨兽,可日本赌的就是“一击致命”——趁着美军士兵在周末休假、战舰整齐停靠在港口的时机,350多架日军战机突然从天而降,两个小时就炸沉了美国4艘战列舰,炸毁188架飞机,打死2403名美军士兵。而日军付出的代价仅仅是29架飞机和5艘袖珍潜艇。 说到底,从甲午到二战,日本的每次偷袭都带着同样的逻辑:先摸清对手的弱点——清朝的腐败、张学良的犹豫、蒋介石的妥协、美国的麻痹,再集中所有力量孤注一掷。 他们从来不信什么堂堂正正的对决,只信奉“偷袭就是捷径”,哪怕只有一成胜算也敢赌,赢了就咬下一块肉,输了大不了再等下一次机会。 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冒险基因,不是一次战败就能根除的,就像赌徒永远改不了翻本的念头,这才是最值得警惕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