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中方突然宣布了,将采购50万吨泰国大米。时间节点是2025年11月14日,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访华期间。 这一步信息很清楚,主打稳供应、稳预期。按近年通关数据测算,50万吨约占我国年度稻米进口量的十分之一,定位是补位,不是替代。 放到国内盘子看,自给率长期维持在95%以上。公开统计显示,稻谷产量稳定,口粮安全的底座扎实,这次更多是优化结构和节奏。 年度进口的用途也很明确,主要是满足特色品种需求、调节区域供需,同时拓展多元来源,降低单一渠道带来的波动风险。 把视角拉到外部,俄乌冲突未停,黑海通道受限。有分析认为乌克兰谷物出口较战前明显下滑,全球供给的稳定性在下降。 美国方面,据多家媒体报道,近年把玉米、大豆更多投向本土能源,国际粮价阶段性抬升。这个窗口期锁定稳定来源,有助于减少外部冲击向国内传导。 往前翻看史料,滇缅公路曾承担粮食运输任务,泰国华侨参与支援,体现长期互信。这次扩大合作,是在现实条件下对那份互信的延续与加固。 再看对比,印度在2022至2023年多次收紧非香米出口,外部买家被动调整。泰国长期位居全球出口前三,履约记录更稳定,供应的不确定性相对更小。 运输环节也在升级,中泰铁路贯通后,曼谷至昆明冷链时效压缩到约一周级别,陆路对海路形成有效补充,交付更可预期。 供应链层面,公开报道提到我国企业在泰国、越南参与碾米与仓储设施建设,从源头到配送的掌控度提升,关键节点更容易保持顺畅。 安全合作并行推进,双方联合演训等项目保持节奏。有分析认为,粮食合作与安全合作相互支撑,关键时期的通道保障更有底。 对市场的外溢效应也值得关注,在极端天气扰动背景下,适度采购、按市场价成交,释放不恐慌的信号,有助于抑制过度波动。 归根到底,这笔50万吨是稳盘子的操作:稳来源、稳时效、稳备用。多源布局提高可控度,把口粮安全的关键环节压实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