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跌到腰斩,印度调整采购渠道,最近,国际油价突然像坐滑梯一样往下掉,俄罗斯的主力原油价格干脆跌穿了底线。 印度调整采购策略,中国稳步推进能源合作,俄罗斯急着补血,欧美还在加码制裁。 这次风波的起点,是俄罗斯的乌拉尔原油价格一路下探。价格低到什么程度?已经连俄罗斯自己都吃不消。 国际油价波动是供需、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当前全球石油市场供需宽松态势加剧,库存压力上升,叠加美国制裁对俄罗斯出口通道的影响,共同导致了价格承压。 俄罗斯的财政本来就高度依赖能源出口,这一下收入大缩水,压力立刻传导到整个国家运转。 印度作为过去两年俄罗斯油的 “头号顾客”,这时候调整了采购方式是因为压力太大。美国那边话说得很明白:继续和俄罗斯做生意,就要付出代价。 印度主要停止了直接从受制裁的俄罗斯石油公司采购,转而通过合规渠道维持部分采购,虽规避了制裁风险,但转向其他市场的部分采购导致成本直线上升,买油的钱多了,炼油的利润少了,还是吃亏。 反观中国,态度就显得冷静得多。 中国的能源采购始终遵循多元化、市场化、长期稳定原则,基于中俄长期合作协议稳步推进采购,所购原油中部分通过管道运输。 中俄原油管道早已常态化运营,这一既定合作渠道既保障了供应稳定,也合理控制了成本。 印度的能源战略受制于外部压力,遇到风吹草动容易被迫调整;中国则更注重提前布局,通过多元化通道和长期合作,把供应链变得更有韧性。 美国和欧盟继续加码制裁,封锁俄罗斯的运输和交易渠道,欧盟已将部分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收益转给乌克兰,相关方案仍面临内部分歧与法律争议。 欧洲的能源问题一直没彻底解决,价格居高不下,内部对援乌资金的使用也有不少争议。 面对这种局面,俄罗斯显然不打算坐以待毙。一方面,它出台新规限制欧洲企业在俄资产流动,试图反制; 另一方面,加速推进 “向东转” 战略,继续扩大和中国的能源合作,把更多注意力投向亚洲市场。 乌兹别克斯坦提出要建立区域合作机制,整合能源和基础设施资源,推动区域互联互通; 哈萨克斯坦通过中哈石油管道等渠道持续开展多元能源合作,中国 — 中亚天然气管道累计输气量已突破 5000 亿立方米,吉尔吉斯斯坦则秉持平衡发展理念拓展合作空间。 有意思的是中亚国家在这场能源风暴中,还在尝试借助多边机制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比如加入更广泛的国际组织,推动区域协作,甚至联合其他全球南方国家探索新型合作模式。 这些国家意识到,过去那种单一依赖的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世界局势了,必须得自己动手,才能掌握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