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主持人问特朗普,如果日本和中国开战,那么美国会不会支持日本,在这个时候特朗普却一反常态的表示,许多盟友并不是美国的朋友。 早在高市早苗发出不正当言论时,便貌似引起了国际不小的动荡,不仅中国对日本想要掺和“家事”感到愤怒,美国似乎态度也很微妙。 在高市早苗刚刚踏上日本首相位置便发出这番言论,在很多人看来背后或许有着美国的支持,但如今从美国的态度上来看,一旦开战美国会不会站在他身后貌似还是一说。 作为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他的话在很多时候便能代表美国的决策,而对于他说出的话美媒自然也不会错过,于是便有了这个问题。 如果换做其他的美国政客或许都会表示支持,不会让盟友感到不舒服,但特朗普却是另一个态度,将美日的关系变得十分的微妙。 这种看似突兀的表态,其实并非无迹可寻。回顾特朗普的政治生涯,“美国优先”始终是他挂在嘴边的核心信条。他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抱怨北约成员国未能承担足够的防务开支,也曾向韩国索要巨额的驻军费用。 在他眼中,国际关系更像是一场商业交易,每一分投入都必须有相应的回报。盟友关系不再是基于共同价值观的战略捆绑,而更像是一份需要不断重新评估成本与收益的合同。 因此,当面对“保卫日本”这个可能让美国付出巨大代价的问题时,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履行承诺,而是审视这份“盟友合约”是否还划算,这完全符合他的行事逻辑。 而这场风波的另一个关键人物,日本政客高市早苗,她的言论则为这复杂的局势火上浇油。她以其鲜明的鹰派立场著称,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屡次发表触碰中国红线的言论。 当她刚登上首相宝座,或者说,在角逐这个位置的过程中,就迫不及待地释放出强硬信号,意图介入中国的“家事”时,外界普遍解读为背后有美国的默许甚至支持。 毕竟,一个更加积极对抗中国的日本,完全符合美国在印太地区遏制中国的战略布局。当时,许多人认为美日正一唱一和,上演着一出双簧。 可如今特朗普的态度,却让这出戏的剧本显得格外耐人寻味。美国的态度似乎出现了微妙的分裂。一种可能是,华盛顿的深层战略圈确实希望利用日本作为棋子,但作为决策者的特朗普,却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维度——也就是交易成本——来看待这个问题。 他或许并不在乎日本的战略价值有多高,他更关心的是,一旦冲突爆发,美国需要投入多少军舰、飞机和士兵,以及这一切的账单最后该由谁来付。这种战略意图与个人交易思维的错位,让美国的对外政策呈现出一种罕见的矛盾感。 这种矛盾直接冲击了《美日安保条约》这根基石。这份条约长期以来被日本视为国家安全的生命线,它规定了美国对日本的防卫义务。 然而,特朗普的言论,无异于公开质疑这份条约的绝对效力。他传递出一个危险的信号:所谓的“防卫义务”或许也是有条件的,是可以通过谈判和讨价还价来重新定义的。 这对于完全依赖美国核保护伞和军事支持的日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震动。东京的决策者们恐怕要彻夜难眠,重新评估美国的可靠性了。 这种不确定性正在迫使日本思考一个过去不敢想象的问题:如果美国靠不住,该怎么办?是继续加大投入,迎合美国的交易逻辑,以求换取那份并不稳固的安全承诺?还是应该走向更加独立的国防路线,甚至考虑发展自己的威慑力量? 特朗普的这番话,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远超出了美日双边关系的范畴,它触及了整个战后国际秩序的根基。 当最大的规则制定者开始公开质疑规则本身时,所有的参与者都感到了寒意。这场由一句回答引发的外交地震,最终会将世界带向何方? 是盟友关系的重新洗牌,还是大国博弈的又一次危险升级?这或许取决于每个人心中对“朋友”和“利益”的不同排序。你的看法又是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