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再次抛出惊人言论:“清华70%至 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了经济管理学院。连我最好的学生,我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我说,老师我想去金融公司。不是说金融不能创新,但当这个国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我认为出了大问题。 说白了,施一公院士这席话往透了说就是我们国家最拔尖的人才都一股脑扎进金融圈,连搞科研的好苗子都想往钱堆里钻,这事要是不掰扯明白,早晚得出大问题! 要知道,高考状元那可是各省各市 “神仙打架” 拼出来的顶尖选手,以前提起这些人,大家第一反应都是 “未来的科学家”“行业技术大牛”,可现在倒好,十有八九都奔着经济管理学院去了,这转变搁谁看了不得心里打个问号? 其实这事真不能全怪年轻人 “嫌贫爱富”,跟我们国家这些年的发展导向变化关系太大了,早几十年的时候,我们国家一门心思搞工业、搞技术,到处都缺能钻研的技术人员、科技工作者。 那时候,工厂里的技术工、研究所里的研究员,不光社会地位高,工资待遇也比坐办公室的管理人员强不少。 就拿我爸妈那辈人来说,要是谁家孩子能进国营大厂当技术员,或是考上大学学工科,那在街坊邻居眼里都是有出息的象征,比去机关单位当文员还让人羡慕。 那时候的年轻人选专业、找工作,首先琢磨的是 “能不能学门真本事”“能不能为国家搞建设出份力”,钱的事反倒没那么靠前。 可慢慢到了后来,情况就不一样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金融、房地产这些行业开始 “异军突起”,赚钱的速度和幅度远超传统的工业、制造业。 以前在工厂里埋头搞技术的工人,可能辛辛苦苦一个月就挣几千块;但在银行做理财、在券商做投资的管理人员,稍微有点业绩,月薪过万甚至拿高额奖金都不是稀罕事。 就拿身边的例子来说,我有个表哥,十几年前考上大学,本来想学机械工程,结果家里亲戚都劝他 “学金融挣钱多”,最后他改报了金融专业。 毕业以后进了一家证券公司,才工作三四年,工资就比同一年毕业、在车企做技术的同学翻了两倍多。 你说面对这样的差距,刚毕业的大学生能不动心吗?毕竟大家都是普通人,都想让自己和家人过得好点,往钱多的地方走,从情理上其实也能理解。 但我们得明白一个道理,“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 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农业是我们的 “饭碗”,没有稳定的农业生产,大家连饭都吃不上,其他一切都免谈;工业和制造业是我们的 “骨架”,大到飞机高铁,小到手机电脑,要是没有扎实的技术支撑,这些东西要么造不出来,要么得看别人脸色。 而商业、金融这些行业,更像是 “血液”,能把资源调配起来,让经济活起来,但前提是得有 “骨架” 和 “饭碗” 做基础。 要是所有人都想着去搞金融、赚快钱,没人愿意沉下心来搞技术、做实业,那时间长了,我们的工业技术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被别的国家甩在后面。 到时候就算金融行业再能赚钱,没有过硬的技术和产业做支撑,那些所谓的 “财富” 也只是空中楼阁,风一吹就可能塌了。 就像前些年有些地方,大量资金都涌入房地产和金融炒作,没人愿意投资搞实体产业,结果导致一些传统工厂倒闭,技术人才流失,最后经济反而陷入了困境,这就是活生生的教训。 现在我们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大力扶持制造业、新能源、芯片等高科技产业,出台各种政策吸引技术人才,提高技术岗位的待遇,但要改变大家心里 “金融最赚钱” 的固有印象,还需要时间。 毕竟当一个行业的薪资差距摆在那儿,光靠喊口号让年轻人 “甘于奉献” 并不现实,得让搞技术、做实业的人能真正得到实惠,既能实现个人价值,又能获得体面的收入,这样才能慢慢把人才吸引回来。 最后得说一句,以上这些都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可能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施一公院士的这番话?你觉得年轻人该优先选赚钱的行业,还是该考虑国家需要的领域?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聊聊你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