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远征军副师长齐学启被俘,面对日军的劝降,他说:“中国军人,可杀不可辱!"说完,他猛然夺过军刀,正要自杀,却被日军拦住。 齐学启作为新38师副师长,他在仁安羌战役中与孙立人将军共同指挥部队解救出数千英军,创造了扬威异域的辉煌战绩。然而,在随后的大撤退中,为了掩护伤员转移,他的部队在霍马林附近遭遇日军骑兵突袭。弹尽粮绝之际,齐学启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之中。当他从剧痛中醒来时,发现自己已经落入敌手。 日军很快就发现这位满身血污的军人竟是中国军队的高级将领,所以,他们换上一副虚伪的友善面孔,给予医疗救治,企图通过怀柔政策诱降这位价值连城的战俘。 但他们完全低估了眼前这个中国军人的骨气。在第一次苏醒后,意识到自己被俘时,齐学启就对着正在为他敷药的日本军医破口大骂,并挣扎着要夺取医疗器械自尽。 而当他被带至日军旅团长面前后,这位日本高级军官试图用以礼相待的方式进行劝降,言语中充满诱惑与威胁。 但齐学启在平静地听完了翻译的话后,他字字铿锵地说出了那句:"中国军人,可杀不可辱!"话音未落,他就以惊人的速度扑向日军将官,双手直取对方腰间的军刀。在场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震惊了,卫兵们慌忙上前制止,几经挣扎才将齐学启控制住。 自此,齐学启开始了近三年的战俘生涯。他被转移至仰光中央监狱战俘营,那里的环境极其恶劣:闷热潮湿的牢房,匮乏的食物,肆虐的疾病。但这些都未能摧毁他的意志,凭借着流利的英语,他成为了战俘营中特殊的存在。 他不仅没有消沉,反而经常给盟军战俘讲述文天祥、岳飞等民族英雄的故事,分析战争形势,鼓舞大家的士气。许多英国、澳大利亚战俘都被这个中国将军的坚毅精神所感动,称他为"东方的圣乔治"。 1944年,战局对日本越发不利,日方加紧了劝降工作。汪伪政权派出了阵容豪华的劝降团,以陆军部长叶蓬为首的十二人代表团来到战俘营。他们许以军政部长的高位,并承诺他可以尽享荣华富贵。 面对这些昔日同胞、如今的叛国者,齐学启毫不留情地痛斥:"尔等腼颜事仇,认贼作父!我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岂能效汝辈卖国求荣!"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让劝降团无地自容,最终悻悻而去。 然而,忠诚与背叛的冲突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战俘营中一些丧失气节、早已被日军收买的败类,害怕齐学启的坚贞不屈会反衬出自己的懦弱,更担心若日后获救,齐学启会追究他们的变节行为。1945年3月,在缅甸战场已经能听到盟军反攻的炮声后,这些人决定先下手为强。 拿天晚上,当齐学启在上厕所时,这些人突然袭击,用尖刀将他刺成重伤。狱中的盟军战俘听到动静,纷纷抗议并要求救治。这时,日军方面提出了一个条件:只要齐学启答应投降,就立即提供手术救治。但弥留之际的齐学启却用尽最后力气摇头拒绝,宁死不屈。 在没有得到及时救治的情况下,他在剧痛中煎熬了五天五夜,最终于1945年3月13日壮烈殉国,年仅45岁。 但齐学启故事没有随着战争结束而被遗忘,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的事迹被广泛传颂,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中将,称他为为"现代文天祥"。他的遗体被空运回国,安葬于长沙岳麓山。 每年清明,总有人来到墓前,献上鲜花,缅怀这位用生命诠释了"威武不能屈"的民族英雄。 信源: 中国军网《齐学启》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英灵化作中华魂——“现代文天祥”齐学启 文│一阳 编辑│南风意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