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昨晚(11月19日晚)报道:“德国财政部长克林拜尔的中国行程接近尾声。这

墨韵兰亭 2025-11-20 17:17:28

德国之声昨晚(11月19日晚)报道:“德国财政部长克林拜尔的中国行程接近尾声。这是德国黑红政府上台以来,首次有内阁成员到访北京,克林拜尔的中国之行自然受到了德语媒体的格外关注。”   《南德意志报》说得直接,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德国排第三,可两国的实力天平早就悄悄歪了。就因为这变化,德国政府里就出了个怪情况:不管是中央部委的官,还是地方上的头头,都想证明自己跟中国对接的路子最靠谱。说白了,谁都不想在和中国的合作里掉队,毕竟这关系着太多德国企业的饭碗。   这种互相争抢的背后,其实是德国对怎么跟中国打交道,压根没个准主意。就在几个月前,德国刚出了第一份专门针对中国的战略文件,里面写得模棱两可,一会儿说中国是“合作伙伴”,一会儿说是“竞争者”,还加个“制度性对手”的帽子;一边喊着要“去风险”,一边又说“不跟中国脱钩”,字里行间全是左右为难的味儿。   为啥这么拧巴?根源就是《莱茵邮报》说的那道坎:怎么在所谓的“价值观”和真金白银的经济利益之间找平衡,既保住自己的“立场”,又别把中国这个大市场作没了。   德国的纠结可不是瞎琢磨,是有实打实的原因的。他们的汽车、化工、机械设备这些撑门面的产业,早就跟中国市场绑死了。大众汽车在中国卖的车,占了它全球销量的快四成;巴斯夫直接砸了上百亿,在湛江建了大基地;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更直接,公开喊话:“政府别瞎掺和我们对中国的出口,把中国孤立起来绝对是傻事。”   这些企业心里门儿清,中国不只是个生产厂子聚集地,更是全球最有活力的消费市场,丢了这儿,想再找这么个地方补回来,门儿都没有。   可德国执政联盟内部,说法却乱成一锅粥。管外交的绿党总爱把“价值观”挂在嘴边,动不动就拿各种事儿说三道四;但总理朔尔茨心里门儿清,反复强调“跟中国的关系不能回头”。   就因为这种分歧,那份“中国战略”改来改去,最后成了份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文件,连外国媒体都吐槽,说它“喊得凶,手里的棍子却软乎乎的”。克林拜尔这趟来中国,说白了就是想在这种乱糟糟的局面里,给德国经济找条实在的路。   其实外交哪有那么多虚头巴脑的,核心就是利益要对等。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早把话说明白了:德国遇到的难处,不是中国搞出来的,咱们是合作伙伴,不是对头。中德每年的贸易额都保持在2000亿欧元以上,德国的汽车、机床走进了中国千家万户,咱们的新能源汽车、电子设备也在德国打开了市场,这种互相补台的关系,从来都是两边都占便宜。   德国做生意的那帮人看得最透彻。德国工商大会主席阿德里安就直说,现在讨论中德关系,总算没人提“脱钩”这种蠢话了。对企业来说,所谓的“去风险”,不是跟中国划清界限,而是怎么把合作做得更稳当。就像德国批发贸易联合会主席说的,好好修桥才是正事,拆桥那就是断自己的后路。   克林拜尔这趟行程结束,只是中德之间来往的一个小片段。《莱茵邮报》说外交是门平衡的手艺,这话没毛病,但平衡不是单方面提要求,得体谅对方最在意的利益。中国尊重德国自己的发展路子,也希望德国能摘下有色眼镜,别把做生意和意识形态扯到一块儿。   说到底,两国实力不一样了,不是说谁要压过谁,而是得有新的相处法子。德国要是真能想通这一点,就不会再纠结谁的对接渠道更好,而是踏踏实实坐下来,把合作的蛋糕越做越大。这才是对两国都最划算的打算。  

0 阅读:189
墨韵兰亭

墨韵兰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