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中日一有冲突的时候,在中国的日本人没听说抢着回日本的,起码表

兰亭说事 2025-11-20 17:35:07

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中日一有冲突的时候,在中国的日本人没听说抢着回日本的,起码表面上看,依然该干嘛干嘛。 其实答案很实在,不是他们不想回,是真没必要回,这里的日子比在日本还舒服安稳,犯不着折腾。 而且这些日本人并不是游客式的短暂停留,而是拖家带口把宠物、孩子的教育甚至退休计划都一并搬了过来。 他们在上海长宁区的古北、虹桥一带,硬生生造出了几处“不用讲中文的小东京”。走在古北的黄金城道上,日文招牌比英文还扎眼,宠物美容店、牙科诊所的名字都是平假名标注,连小区便利店招收银员都明确要求“日语流利”。 在这儿的居酒屋吃饭,邻桌日本家庭全程用关西腔聊天,服务员端上关东煮时鞠躬说“承蒙关照”,恍惚间还以为进了大阪的街巷。 更有意思的是物业,不仅有专属日语客服热线,工作人员见了日本住户的鞠躬角度,比东京老街区的管理员还标准,在这儿要是只会说中文,反而得费劲找能沟通的人。 支撑这种舒适圈的不是情怀,是实打实的生活便利和经济保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丰田、松下这些日企就把区域总部扎在浦东,带来了大批中层管理者和技术人员。 他们的月薪普遍比日本本土同岗位高20%,却不用承受东京那样的高房租——在上海租一套带阳台的三居室,花费只相当于东京核心区公寓的一半,还能请个会做日式料理的中国阿姨,成本比在日本请家政省太多。 大阪来的小林夫妇开了家关东煮店,他们的孩子就在虹桥的日本国际学校上学,教材和东京同步,放学后能去楼下的日式超市买纳豆和味增,新鲜度比从日本空运过去的还好,这种“复制粘贴”式的生活,回日本反而要重新适应高成本。 上海的包容早把服务体系打磨得贴肤。这里有超过四千家日料店,数量比韩国菜还多,从外滩的高端怀石料理到古羊路的平价拉面馆,能满足从高管到普通职员的所有需求。 医疗更是不用愁,古北有专门的日式诊所,医生是日本厚生省认证的医师,连处方药都能开到和本土同款的。 有位在日企做技术的佐藤先生说,他去年膝盖做手术,在上海的日式医院预约到专家只用三天,要是回日本,光排队就得等两个月,费用还贵了三成。 他们的社交圈和工作早就和这片土地绑死了。佐藤的团队里有一半是中国同事,周末会一起去周边爬山;小林夫妇的居酒屋常客里,有一半是来学日语的中国年轻人。孩子的同学家长、太太的烘焙课伙伴、自己的高尔夫球友,全在这个圈子里盘根错节。 中日有摩擦时,他们不是没收到过日本亲友的问候,但放下电话该上班上班,该带孩子去公园就去公园——回日本意味着放弃高薪工作、重新找房子、让孩子转学,而留在上海,不过是换个话题继续聊晚上吃寿喜烧还是本帮菜。 对普通人来说,日子过得舒服安稳才是根本,没人会为了虚无的“担忧”,把好好的生活拆了重来。

0 阅读:0
兰亭说事

兰亭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