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刊文表示,特朗普让北京终于知道一点,那就是中国已可以与美国平起平坐!11月20日,纽约时报刊文表示,中国不仅顶住了美国全方位的经济施压,更是通过运用自己在美国所依赖的全球供应链的主导地位,以更具威慑力的反制措施成功实施反击。在经历了数十年产业空心化之后,准备不足的美国既无意也无力作出回应。 这话不是咱们自己说的,是美国前白宫中国事务主任杜如松写的,还登在《纽约时报》上。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恍惚?毕竟十年前,我们还在为一部高端手机的芯片发愁;五年前,华为被一纸禁令逼到悬崖边。可今天,一个美国核心圈的战略操盘手,却在反思:为什么我们打不赢? 他说,问题出在特朗普。 不是因为特朗普多差劲,而是他做了一件“经济版的冬季征俄”——在没搞清自己家底、没补上供应链漏洞的情况下,就对全球最关键的制造业引擎发动全面关税战。结果呢?中国没崩,反而用稀土、医药原料、新能源这些“卡脖子”环节,反手给了美国一记重拳。 这不是比喻。2025年10月,中国发布《稀土管理条例》,明确对关键矿产实施出口管制。紧接着,美国电动车企业股价集体跳水,F-35战斗机的永磁体供应告急。美国财长贝森特急匆匆跑到吉隆坡,公开喊话:“希望感恩节前能敲定稀土供应协议。”一边谈,一边还嘴硬:“如果中方变卦,我们有多种反制手段。” 可问题是,拿什么反制?美国本土几乎没有完整的稀土分离能力,90%依赖进口,其中大半来自中国。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过去三十年产业转移的结果。你想制裁,但你的医院、电网、军工系统,全在用中国的原材料。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捆绑,让任何单边施压都变成了自残。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画面:2019年,特朗普对华为下狠手,全球芯片断供。那时候,我们连7纳米都做不出来。可短短五年后,国产算力平台已经能支撑大模型训练,英伟达高端芯片在中国市场份额从95%跌到零。更关键的是,中国反过来开始向欧洲出口AI芯片模组。 你看,变化不是突然发生的,是积攒了十年的势能,在这一刻集中爆发。 所以,美媒这篇文章的真实含义是什么?不是承认中国“更强”,而是承认美国“不能赢”。兰德公司最新报告写得很直白:“双方都不能再把使对方经济崩溃和政体改变作为目标。”翻译过来就是:别做梦了,美国单极霸权的时代,过期了。 这不意味着中国要取代美国当老大,但我们确实在推动一种新的共存逻辑。过去,规则是美国定的,你只能选“接受”或“被排除”。现在不一样了。你在台海问题上施压,我就在医药原料上反制;你搞芯片围堵,我就用新能源换市场。这不是“以牙还牙”,而是一种新秩序的试探——谁也不能完全控制对方,谁也别想全身而退。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德国车企不会为了美国的一句话就放弃中国市场,日本电机厂也不会因为政治压力就切断与中国供应链的联系。全球100多个国家以中国为最大贸易伙伴,200多个工业门类产量世界第一。这种结构性优势,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是靠工厂、港口、工程师和十年如一日的技术攻坚堆出来的。 所以,当美国战略界开始用“两个大国”“两个伟大的国家”来形容中美关系时,这不是客套,是现实倒逼下的认知调整。 但我得说,美媒有一点想岔了。我们从不追求和美国“平起平坐”这个名分。我们要的是:让美国不得不接受,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不是谁赢谁输。 如果这场贸易战带来什么好处,那就是它让所有人看清楚了:美国有美元和军事,中国有供应链和市场;你有你的优势,我有我的底气。谁也吃不掉谁,那就只能坐下来谈。 这或许就是新阶段的开始——不是谁领导谁,而是谁也绕不开谁。 过去十年,美国试过重返亚太、搞印太战略、打贸易战、科技封锁,结果呢?中国的GDP从美国的60%涨到了接近80%(按市场汇率),制造业占比全球30%以上,新能源汽车出口量是美国的五倍。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国家沉住气、埋头做事的定力。 未来十年会更复杂,但方向已经变了。旧秩序的地基在松动,不是因为我们推,而是它自己撑不住了。美国财政赤字破30万亿美元,国内分裂加剧,制造业回流困难重重。而中国,哪怕面临压力,依然保持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持续的技术突破。 这不是胜利的宣言,是现实的陈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