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有大事要发生,凤凰卫视突然发文:“根据日本媒体19日爆料,中国政府向日本政

诺原论楚翊许 2025-11-20 23:04:34

我感觉有大事要发生,凤凰卫视突然发文:“根据日本媒体19日爆料,中国政府向日本政府通报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 这是不是向外界透露了一个信号? 得明确,这不是临时起意的决定,早在2023年8月日本刚启动核污染水排海时,中国海关就第一时间亮了红灯,当时就有人猜这是在划安全红线,现在看来这红线不仅没松,反而越收越紧了。 中国对食品安全从来都是零容忍,尤其是核污染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风险。 2022年日本水产品对华出口还能达到871亿日元,占全球出口的五分之一还多,扇贝这一项就贡献了近五百亿,北海道的渔民靠着往中国运扇贝就能把日子过得很滋润。 可自从核污染水排海,情况就变了,2023年出口直接跌到320亿,2024年更惨,只剩61亿,扇贝更是从两百多亿的出口额直接跌到零,这可不是消费者突然不爱吃了,是没人敢拿健康开玩笑。 2023年8月排海前后,长崎橘湾突然爆发赤潮,110万条河豚、真鲷死得精光,损失超过13亿日元,虽然日本官方没明说和核污染水有关,但专家早指出排海会打乱海洋生态诱发赤潮,这活生生的案例就是最实在的警示,中国暂停进口说白了就是“不想用民众健康赌运气”。 但这信号里还藏着政治立场的明确表态,2025年上半年本来有过转机,中国海关开了“有条件恢复”的口子,三家北海道和青森的企业好不容易通过审核,6吨扇贝刚运过来,结果半个月就又被叫停,导火索就是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涉台言论。 她在国会公然说要“军事介入”,这可是踩了中国的核心红线,外交部直接点破“严重干涉内政”。 关键是这不是光说不练的气话,日方之前承诺的水产品检测材料迟迟交不上来,企业审核通过率还不到千分之四,连基本的产地证明都搞不定,等于既没拿安全当回事,又在政治上挑衅,这不就是逼着中国亮态度吗? 所以这波暂停等于明着告诉外界:想赚中国市场的钱,就得守中国的规矩,安全底线和政治红线碰不得。 还有个很明显的信号,就是中国市场的分量到底有多沉,日本之前显然没真正看懂。 2022年中国是日本水产品最大买家,当时他们可能觉得少了中国还有别人,结果排海后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日本政府砸了800亿日元补贴还不够,又追加207亿,又是建厂又是开拓新市场,折腾了两年啥用没有。 想转投东南亚?那边偏好低价货,根本接不住北海道扇贝、青森海胆这种高端品类,32%的东南亚进口商还直言“要谨慎评估”。 想靠美国?冷链成本高不说,需求结构也对不上。 反观中国市场,2024年蟹类进口总额还涨了12%,达21亿美元,只不过份额全被俄罗斯、加拿大抢走了,日本连汤都没喝上。 北海道的渔民最有体会,冷库里堆着3000吨卖不出去的扇贝,不少人资金链断了只能停业,青森的海胆卖不出去只能在本土降价40%甩卖。 从业者都说“不如去打工”,这就是失去中国市场的真实代价,等于用真金白银给日本上了一课:中国市场不是可有可无的备选,而是撑着他们渔业的顶梁柱。 但是从核污染水排海那天起,中国就明确了“安全换市场”的逻辑,要进中国市场就得拿得出过硬的检测数据、完整的监管材料,不是你说“安全”就有人信。 日本恰恰在这上面掉了链子,承诺的技术材料拖拖拉拉,检测能力也跟不上,等于自己砸了招牌。 现在其他国家也跟着学,韩国一直没松口,对日本水产品逐批检测,俄罗斯直接批评日本言论“危险”,连泰国前副总理都站出来说这“威胁亚洲和平”。 这就形成了一种共识:谁不把食品安全当回事,谁挑战贸易合作的底线,谁就会被市场抛弃。 日本水产厅自己都承认,三年内别想恢复元气,更要命的是行业信心崩了,水产院校的应届毕业生愿意入行的比2022年少了18%,年轻人都觉得“这行业没未来”,这才是最致命的——信任没了,产业根基也就摇了。 所以这是信号,同时,也是连环信号:既亮明了“食品安全不容妥协”的底线,又划清了“核心利益碰不得”的红线,还彰显了“中国市场有话语权”的分量,最后更给全球贸易立了“信任才是硬通货”的规矩。 日本这波是自己把一手好牌打烂了,核污染水排海是自毁长城,政治挑衅是火上浇油,现在水产品被暂停进口,说白了就是这些失策的必然结果,这信号里的门道,明眼人一看就懂。

0 阅读:120

猜你喜欢

诺原论楚翊许

诺原论楚翊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