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专家罗健夫,从发现癌症到去世仅仅只有4个月的时间,去世后,医生根据他的遗愿解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1-21 00:03:54

航天专家罗健夫,从发现癌症到去世仅仅只有4个月的时间,去世后,医生根据他的遗愿解剖他的遗体时才发现,他的体内竟布满了肿瘤!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2年6月16日,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的解剖室里,医生们按照罗健夫的遗愿打开他的遗体,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震惊,47岁的身体里布满了肿瘤,胸骨被侵蚀得像枯木一样脆弱,这位航天专家从确诊到离世只有4个月,却没人知道他究竟忍受了多久的病痛。   解剖报告显示,罗健夫的肿瘤早已扩散全身,胸腔积液达到2000毫升,医生推断,按照病情发展速度,他至少在1981年秋天就已经出现明显症状,那段时间同事们确实注意到他时常捂着胸口工作,脸色也越来越差,可他总说没事。   1981年10月,罗健夫正在攻关Ⅲ型图形发生器的最后调试工作,这种设备是导弹和火箭计算机芯片制造的关键工具,能让制图从手工绘制变成自动化生产,当时国内技术空白,全靠他带着团队从零摸索,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他开始频繁感到胸痛。   为了不耽误进度,罗健夫把铺盖卷搬进了实验室,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其余时间全泡在设备旁边,饿了就啃几口冷馒头,疼得厉害就用手使劲顶着胸口,等稍微缓过来再继续干活,深夜实验室的灯常常亮到天明,清洁工第二天早上来打扫时,总能看到他趴在工作台上打盹。   这已经不是罗健夫第一次这样拼命,1969年接到研制图形发生器任务时,他面对的是西方技术封锁和国内资料空白的双重困境,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他短时间内自学了电子线路、精密机械、自动控制等多门学科,还掌握了第二门外语来翻译国外文献。   那三年里,罗健夫基本住在了单位,他把家里的事全交给妻子陈显万,自己一门心思扑在技术攻关上,团队里负责计算机的技术员被调走后,项目一度陷入停滞,他二话不说,白天做实验晚上学编程,硬是把缺口给顶上了,1972年,中国第一台图形发生器终于研制成功。   设备运转那天,团队成员激动得抱头痛哭,罗健夫却只是平静地放下工具,转身又去琢磨改进方案,三年后性能更好的Ⅱ型设备问世,这项成果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奖,可在填写申报材料时,他悄悄把自己的名字从第一位改到了最后一位。   同事们发现后质问他为什么这么做,罗健夫说成果是大家一起干出来的,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这样的谦让在他身上不是第一次,单位两次调整工资,他都主动把名额让给年轻同事,说自己一个人够用了,所里分房子时,他挑了位置最偏的边角房,把条件好的留给别人。   罗健夫的清贫在单位是出了名的,他常年穿着当兵时发的旧军装,家里最值钱的就是满书架的专业书籍,妻子给他买衣服的钱,他转手就去买了技术资料,Ⅱ型设备获奖后发了一笔奖金,他一分没留全部上交,自己的生活依然简朴如常。   1982年2月的一个下午,罗健夫在调试设备时突然晕倒在地,同事们把他送到医院,检查结果是晚期淋巴癌,医生告诉他时间不多了,建议立即住院治疗,他平静地点了点头,第一件事是请求医生别把病情告诉家人,怕影响他们工作。   住院后的日子,罗健夫把病房变成了临时工作室,床头堆满技术资料,每天都要给团队打电话讲解设计思路,护士劝他用镇痛剂缓解疼痛,他拒绝了,说怕药物让脑子不清楚,没法思考技术问题,夜里疼得睡不着,他就自己摸黑去洗手间,回来后继续翻看图纸。   有次团队成员来探望,罗健夫忍着剧痛跟他们聊了两个多小时,他把Ⅲ型设备未完成的设计要点逐一说明,生怕遗漏任何细节,临走前还反复叮嘱,某个部件的误差必须再降低0.05毫米,这个精度关系到整套系统的稳定性。   生命最后几天,罗健夫已经虚弱得说不出话,他用手指在被子上反复比划,同事们凑近才看清,那是火箭运行的轨迹图,病床旁边放着一张未完成的草稿,上面用颤抖的字迹写着技术参数,这个追求微米级精度的科学家,把生命刻度定格在了4个月。   罗健夫去世后,人们在他的抽屉里发现一沓未报销的医药费单据,他自己承担了全部治疗费用,没给单位添任何麻烦,从16岁参军那天起,他就立志要像保尔那样,把生命献给值得的事业。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开福开讲│第100期 罗健夫:甘为科研献终生)    

0 阅读:1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