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来了! 日本正式发布在华日本人最新统计 日本外务省新出炉的统计数据太直观了:2024年在华日侨定格在9.75万人,跟2012年15.03万的峰值比,硬生生少了35%,这可是多年来没见过的低谷。 别光盯着数字跌得扎眼,背后藏的全是产业洗牌和生活选择的实在事儿,跟瞎猜的“氛围影响”压根不是一回事。最直观的变化先看车间里,早年撑起在华日侨半壁江山的日系车企,如今早已没了当年的底气。2024年日系车在华市场份额直接腰斩到11.2%,本田销量暴跌30.9%跌回2014年水平,日产更惨,利润狂降93.5%,连降价5万清库存都拉不动销量,核心还是新能源赛道慢了半拍——2022年时日系新能源车占比最高才1.53%,等反应过来推出新品,中国本土品牌早已站稳脚跟,比亚迪一年交付量就碾压日系三强总和。车企日子不好过,派驻的技术、管理人员自然砍了又砍,上海嘉定某日系车企车间,前几年还能看到不少穿工装的日本工程师盯生产线,2024年只剩3个核心技术岗留守,剩下的全换成了本土技术员,那些拖家带口来的日本家庭,要么跟着公司调回本土,要么干脆另寻出路。 车间里的人少了,生活圈里的烟火气也淡了几分。以上海古北这个“小东京”为例,早年这里日式商户扎堆,41%的店铺都坚持日语优先,如今只剩28%还守着老习惯,反倒63%的店员能说流利双语,连日料店都变了样——200元以下的大众门店里,国产三文鱼、国产海胆撑起65%的食材供应链,芥末小龙虾、味增毛血旺这类“中日混血”菜品卖得比纯日料还火。变化不止在生意上,生活成本涨得让人扛不住,古北房租比2020年涨了28%,日式幼儿园月费高达1.2万,普通日企员工月薪换算下来也就几万块,扣完房租学费,剩下的还不如在日本本土挣得多。有个在古北住了8年的日本妈妈,去年还是把孩子送回东京上学,临走跟邻居说:“不是不想留,孩子上学太贵,老公公司还降了补贴,实在撑不起了。”那些早年靠廉价劳动力吸引来的日资中小企业,如今要么跟着产业转移去了成本更低的地方,要么被本土品牌挤得关门,依附这些企业的普通日侨,自然只能跟着离开。 更有意思的是,不是中国市场没吸引力了,是吸引力变了模样,筛掉了低端岗位,留下的都是高端研发人才,可这类人终究是少数。2024年上海日企营收其实涨了8.3%,丰田把燃料电池研发中心、奥林巴斯把AI内镜实验室都落在这里,研发岗年增19%,但这些岗位对人才要求极高,能留下来的都是顶尖技术者,普通销售、操作工根本挨不上边。加上中国本土人才越来越能打,日企不再需要靠外派人员撑场面,招聘时优先选熟悉本地市场的中国人,外派需求自然骤减。还有日本本土的牵绊,这些年日本常住人口年年降,2023年已经跌到12451.67万,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不少中年日侨在华待了十几年,父母年纪大了没人照顾,权衡之下还是选择回流,毕竟工作能再找,家人等不起。 很多人见着日侨数量降,就瞎猜是双向交流淡了,这话真站不住脚。上海现在还有4.8万日侨,青少年混校比例涨到35%,日本学校还开放名额招中国学生,中日航线一周210班,周末回国通勤都成了常态。真正让数字跌到底谷的,是中国产业升级踩准了节奏,把靠廉价劳动力吸引的低端岗位筛掉了,也把扛不住高成本的普通从业者挤走了;是日企没跟上市场变化,被新能源浪潮拍在沙滩上,只能收缩战线;更是普通人过日子的现实考量,工资够不够花、家人照不照顾得到,这些实在问题比啥都重要。 数字下滑从来不是坏事,反倒说明中国市场不再靠“低成本”吸人,而是靠高端产业、成熟生态留才,能留下来的都是真正有竞争力的人,这样的双向选择才够健康。那些走了的日侨,是时代洗牌的必然,留下的痕迹,也成了中国产业成长的注脚。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