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一个62岁的中国老人访美,几个中情局探员突然找到了他,出示证件后,说:“我们愿提供10万美元年薪,请你留在美国!” 62岁的曾肯成站在路易斯安那大学的讲台上,他刚讲完中国首代军用密码系统的设计逻辑,台下美国密码学家还在消化那些专业术语。 他却突然话锋一转:“你们现在用的商用加密标准,第7组密钥生成算法有逻辑闭环漏洞。” 会议室瞬间安静。 没人知道,这个让美国密码学界震动的“漏洞发现者”,此刻正站在人生的岔路口。 曾肯成的学术轨迹,本是一曲“美国梦”的标准注脚。 1940年代末,他考取庚款留美,先后在加州理工、麻省理工深造。 28岁就成了麻省理工密码学实验室最年轻的研究员。 彼时美国密码学界流传一句话:“曾的手指碰过的密码本,连上帝都破译不了。” 但1950年,他打包行李时只带了半箱书。 新中国成立后,他给导师发了封电报:“国家需要密码人才,我得回去搭框架。” 回国后,他从零开始搭建中国首代军用密码系统。 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和草纸推演。 没有参考资料,就把苏联教材翻得卷了边。 十年后,中国有了能自主加密的军用电台。 曾肯成的名字,也成了国防科技档案里的“绝密符号”。 1989年的访美,本是曾肯成作为访问学者的常规行程。 他受邀去路易斯安那大学讲学,顺道参加美国密码学大会。 谁料,那句“漏洞”的随口点评,成了中情局的“立项信号”。 中情局的档案很快堆成山,曾肯成是密码学天才,参与过中国首代密码系统研发,掌握核心算法逻辑。 更关键的是,他女儿自70年代末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已恶化到器官衰竭边缘,正靠美国昂贵的生物制剂维持生命。 “用亲情撬动他。” 中情局制定了“糖衣计划”:免费治疗女儿、10万年薪、休斯顿带泳池的别墅、德州农工大学终身教授职位。 探员们算过账,这些条件,足够让任何学者动摇。 第一次敲门前,中情局探员反复演练话术:“我们理解您对女儿的担忧,美国医疗能让小孙女活下来……” 但曾肯成只说了三句话:“我来美国是为治病,不是为工作。” “密码学是国家机密,我不能泄露。” 1950年我丢了一半行李回国,现在也不会背叛选择。” 探员们又赶紧换招了。 他们带着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专家上门,指着病历说:“您女儿的肾衰,只有美国的透析机维持得了。” 曾肯成却平静回应:“当年我母亲病危,国内没有抗生素,我也挺过来了。” 更隐秘的手段在暗处展开。 特工跟踪女儿去医院,在她病房外徘徊。 中情局官员“偶遇”曾肯成在超市买奶粉,递上写满“合作共赢”的名片。 连小区保安都被收买,试图从垃圾里翻找他的研究手稿。 曾肯成的书房成了“战场”。 他烧掉了所有带公式的工作笔记,女儿的药瓶标签全换成英文。 他知道,自己每多留一天,风险就多一分。 1990年,曾肯成握着大使馆的电话,手在抖。 他刚收到中情局最后通牒:“三天内答复,否则影响签证。” “我要回国。”他说。 使馆立刻启动应急机制,安排专用医疗通道送女儿回国治疗,协调国内专家接手后续护理。 外交部门多次与美国交涉,确保他离境时不受阻挠。 1991年1月,曾肯成带着女儿登上回国的飞机。 舱门关闭前,他轻声说:“终于能给国家交答卷了。” 回国后,曾肯成继续主持密码学研究。 有人问他后不后悔拒绝美国,他指着书架上的“两弹一星”功勋榜:“钱学森、邓稼先他们,哪个没被诱惑过?但我们都知道,有些东西,比命还重。” 后来他女儿的病情,在国内专家的治疗下逐渐稳定。 曾肯成常去医院陪她,说:“你看,这楼是我们自己建的,这路是我们自己修的,国家好了,病人才有指望。” 2004年,曾肯成获“中国密码学终身成就奖”。 颁奖词里写着:“他用一生证明,真正的密码,是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 如今再看1989年的那场“劝降”,曾肯成的选择早已给出答案。 所谓“中国脊梁”,不是拒绝所有诱惑,而是在诱惑面前,永远记得“我是谁,为了谁”。 他带回国的,不只是一箱研究资料,是一颗永远向着祖国的心。 而这,才是美国永远破解不了的“终极密码”。 主要信源:(科学网——一路“斩华雄”的他,是教学最好的“十八罗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文博院——曾肯成:国家秘密的守护者_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馆)
